制度成熟和定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同样,自主进行制度理论研究并形成体系化成果也要进行长期的艰辛探索。制度理论通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制度理论发展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发掘整理,经过长期研究积累才可能实现突破。当前,广大学者应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构筑中国制度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制度理论研究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在制度复杂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制度供给,是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是当前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制度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制度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何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更加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凝聚人民智慧;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此外,还应注重研究如何优化群众和专家参与,提高制度从思想到政策、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效率,加强制度的回应性,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学理支持。
创新是对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要求。制度理论研究要对实践作出贡献,关键在于其创新性,能够对中国制度完善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新的阐发。制度理论只有增强创新性,才能具备解释力和引领性。中国制度理论创新性的本源在于制度本身具有创新性。应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努力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在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制度理念、主张、方案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www.xing528.com)
系统性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成体系的理论通常是要素完整、逻辑严密、洞察深刻的。在我国进行制度理论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需要打通学科界限,取不同学科研究范式之长,努力在核心议题、基本理论与概念、研究方法、经验归纳等多个方面形成相互呼应和支持的完整体系。同时,还应关注如何在横向、纵向和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打造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制度格局,如何增强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新技术在制度建设中的应用、机构职能和程序的优化、制度如何促进创新和发挥激励功能等,也是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应不断总结已有研究成果,逐步突破研究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制度研究自信,推动中国制度理论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