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可以说遵循着两条相互配合的路径。一方面,在中西哲学比较视野下,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回应时代问题,力求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源生发出面向时代的文化。正是遵循这两条路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人才大量涌现,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
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得到深入发掘,从一般思维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同时,着重从理解中国革命的视野出发,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原汁原味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宋明理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中西、古今关系以及文明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学术焦点。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现代新儒学成为一个时期的学术热点。近些年,以国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壮大。经典解释、工夫实践的内在视角、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研究路径等,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景观。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主题的转移实际上是学术深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哲学学科在学术主题的转移深化中不断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体系日渐完善。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学科涵盖从先秦至明清各断代哲学研究以及出土文献、比较哲学、经学、礼学、三教关系等多种专题性研究方向,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宋明理学研究是中国哲学学科中发展最为充分的。随着大批文献的出土,中国哲学学科的出土文献研究日益繁荣。近年来,礼学研究伴随经学研究的兴盛成为学科热点。大型古籍文献的集成和项目整理开始汇聚学科力量、集中展现研究成果。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一大批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一系列专题性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相继成立,更为促进中外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交流互动,推动国内学术界的联动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中国哲学研究论文,对学术话题的引领、学术研究队伍的培养、学科领域的开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学科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学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有力推动了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中国哲学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中国哲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世界各国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此外,中国哲学界积极参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价值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哲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书斋,走进企业、社区和中小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