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的方向与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的方向与路径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明确具体推进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东西方文化差异为生态哲学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此同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期刊和出版园地,有组织地推介中国学者的优秀成果,力争在一些特色领域掌握学术话语权。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的方向与路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明确具体推进路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其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蕴含其中的规律,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理论。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摆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不断完善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范式影响着研究取向和研究问题的选择。当前,生态哲学研究需要厘清自然是什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自然的经验性或者内在价值是什么、自然有无权利等概念和问题。因为这不仅影响生态哲学的规范化、学科建制以及公众信任,而且影响生态哲学理论的建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需要明确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生态哲学与环境哲学、生态学以及生态学哲学的关系,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明确生态哲学是传统哲学的生态应用还是基于生态的哲学反思,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点还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点等问题。

加快学科建制化步伐。目前,很多学科都有学者探讨生态哲学和生态问题,但研究对象、问题界定、理论工具和学术脉络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不免自说自话。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应突破学科界限,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识、融汇思想、整合队伍、集中资源,实现生态哲学相关理论知识精练化、系统化;加强生态哲学与生态学以及各分支生态哲学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比较,形成综合的生态哲学理论体系,以适应分析和解决复杂性、系统性问题的需要。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应集中力量建设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整合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哲学等领域的学术力量,开展系统化教学和研究,逐步打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跨学科平台,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学科后备人才和学术梯队。(www.xing528.com)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东西方文化差异为生态哲学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充分挖掘跨文化生态思想资源,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是我国学者的优势所在、责任所系。这就需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将中华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生态哲学研究。可以预期,如果能将生态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转化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哲学问题,就很有可能推出原创性成果,为世界生态哲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还应充分融入国际学术交流语境,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应鼓励青年学者勇于探索、敢于发声,不断提升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提高中国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声誉。与此同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期刊和出版园地,有组织地推介中国学者的优秀成果,力争在一些特色领域掌握学术话语权

大力普及生态哲学知识。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共享平台,对青年学生从国情世情、科技知识、生命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教育,努力让他们知晓今昔变化、明了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担当责任。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还应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