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前,我国生态哲学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还不多,尤其是在形成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夯实学科理论基础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尚未形成。对于什么是生态哲学,目前学术界给出的定义多种多样,而能被大家公认的定义还没有确立。这就导致生态哲学难以找到准确的学科定位,也难以清晰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而以系统、统一的视角展开研究,形成跨学科研究共同体。事实上,生态哲学研究需要对原有哲学进行反思、批判乃至颠覆,树立新的有利于生态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范式转变,对于原先从事哲学二级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尤其是资深研究者来说并非易事。这种范式转变甚至会造成原有哲学二级学科与相应生态哲学之间的断裂,造成资深哲学研究者与生态哲学研究者之间的隔阂。同时应看到,由于受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等限制,各小部类生态哲学研究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也是阻碍综合生态哲学和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科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生态哲学是一种新范式哲学,需要进行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转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要求生态哲学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生态哲学进行反思、批判和扬弃,对新提出的生态哲学研究范式、概念和理论进行辨析和论证。这既需要实证主义的科学思维,也需要思辨论证的分析哲学思维。而我国生态哲学研究者在这两方面大都存在短板,导致对许多重要概念如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等缺少深入细致的辨析,对一些重要研究范式基础如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坚持主客二分还是主客同理、坚持自然高于人工还是人工高于自然等缺少深刻全面的论证。(www.xing528.com)
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还不够有力。生态哲学既是思想哲学也是行动哲学,既是理论生态哲学也是应用生态哲学,应当走向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走向环境保护实践。但从我国生态哲学的现状看,理论生态哲学研究较强,实用生态哲学研究较弱。生态哲学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广泛开展,生态社会意识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生态哲学的时代精神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直接影响公众对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的认识和认同,影响生态哲学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指导作用。还应看到,保护生态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知识理应成为生态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