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es&Holton(1995)将绩效视为一个多维度构念。关注视角的不同,组织绩效的测量内容与测量结果也会因此而不同。分析和总结之前学者的研究,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有以下三种交叉的分类方式:①单维度指标和多维度指标;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③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Zahra&Covin,1993;Bushman,Indjejikian&Smith,1996;Kaplan&Norton,2001;陈小宁,2010)。
(1)单维度指标和多维度指标。早期关于组织绩效的测量主要通过单一的维度来测量,如销售报酬率(Zahra&Covin,1993)。采用单维度的评估指标能够比较容易地测量组织绩效。研究发现,1987年至1993年,60%及以上的研究采用了单维度或二维度指标测量组织绩效(Zahra&Covin,1993)。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及其行为过程存在多样性,单维测量方式具有局限性,因此组织绩效的测量应该采用多维度指标来评估(Kaplan&Norton,2001;陈小宁,2010)。
(2)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销售收入(Frazier&Howell,1983)、利润(Baker,Black&Hart,1988;Hooley&Lynch,1985;Saunders&Wong,1985)、投资回报率(Baker,Black&Hart,1988;Frazier&Howell,1983)、资产收益率(Hooley&Lynch,1985)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更多地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测量组织绩效(Bushman,Indjejikian&Smith,1996;陈小宁,2010)。Choi&Mueller(1992)认为对组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同时衡量能够更好地评估组织绩效的优劣程度。这是因为客观地量化财务指标,一方面存在商业机密泄露、数据获取难等弊端;另一方面财务指标属于结果指标,而结果指标往往比较滞后,因此非财务指标就显得十分必要。非财务指标包括创新性(Goldsmith&Clutterbuck,1984)、市场占有率(Hooley&Lynch,1985;Saunders&Wong,1985)、员工的成长和学习性(Kaplan&Norton,2001)等,这些过程导向的非财务指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显得越发重要。
(3)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主要是指通过定量的方式来测量组织绩效,如财务相关的指标。主观指标则是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来评价组织绩效。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客观指标并不能直接获取,加上由于国家、行业、公司、产品、地域等差异性较大,导致在客观数据获取上和开展横向比较上具有一定的困难(Baker et al.,1988;Buckley,Pass&Prescott 1988;Frazier&Howell,1983)。
还有学者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以及多维度指标来测量组织绩效,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Quinn&Rohrbangh(1983)把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分为三类:①组织关注的焦点:利润、生产率等;②组织对结构的偏好:组织柔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解决组织冲突的能力等;③组织追求的成功部分:如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等。Venkatraman&Ramanujam(1986)将组织绩效概括为财务绩效(销售增长率和投资回报率)、运营绩效(新产品投入、产品质量等)和组织效能(员工士气等)几个方面。而Kaplan&Norton(1990,2001)提出了著名的BSC即平衡计分卡,通过综合衡量组织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二级维度指标综合评价组织绩效,从而弥补了之前过度依赖财务指标、侧重短期目标与结果指标的一些绩效考核弊端,达到了财务与非财务平衡、内部运营与外部客户平衡、近期目标与远期关注(与员工成长)的平衡。Zahra&Bogner(2000)提出通过近三年的税前平均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增长率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组织绩效。与此类似,Ravichandran&Lertwongsatien(2005)提出采用近三年的市场绩效和运营绩效来测量组织绩效。Murphy,Trailer&Hill(1996)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得出:学者们对组织绩效的衡量主要采用了效率、利润和成长这三方面的维度指标,分别占比30%、26%与29%。另外,从数据测量来源来看,75%的文献测量采用客观评价,34%的文献采用主观评价,9%的文献同时采用主客观评价法。(www.xing528.com)
在上述评述的基础上,我们对组织绩效的测量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具体如表2-5所示。
表2-5 组织绩效的测量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商业智能化的发展,现代商业模式正沿着“利润导向”的精准化以及“成长导向”的长期稳健发展模式迈进。在1974年、1977年、1978年Vanguard提出的组织系统最核心的十要素中,低成本作为唯一的与利润有关的指标,三次均被排在第一位;关注长期绩效作为十个指标里唯一与企业成长指标有关的,三次分别被排在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由于企业在保证生存的同时总致力于获得成长(Teece,2007),因此,“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比较,企业在成长性方面的表现”(Li&Liu,2014),即企业成长绩效已经成为诸多研究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焦点(Drnevich&Kriauciunas,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