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缺点及优化措施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缺点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信息载体存储密度小、体积大我国图书馆最早的文献载体是龟甲、兽骨,随后发展为青铜、玉、竹片等。而实际上,大多数图书馆个别服务区域的开放时间仍未达到规定时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开放,以致无法满足放学、下班人员利用午休、晚上和周末利用图书馆的黄金时段。直至1957年国务院颁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后,馆际互借服务才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缺点及优化措施

传统图书馆受其文献载体形式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形成“重藏轻用”的管理思想,只是注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而轻视对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难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意识薄弱

我国图书馆多年来注重收藏、轻视利用思想严重,首先想到的是馆藏安全,其次才考虑馆藏的利用。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局限于图书馆内开展,工作人员坐等读者上门,读者要什么,图书馆员查什么,并不是想方设法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另因受条块分割的内部业务部门分工的制约,无法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有些图书馆对价格不菲的精美图书、工具书的管理非常严格,以致普通读者根本无法接近;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将外文书刊置于专门书库之内,只允许教师入内,学生读者难以企及。

(二)信息载体存储密度小、体积大

我国图书馆最早的文献载体是龟甲、兽骨,随后发展为青铜、玉、竹片等。这些文献载体难以大量生产、复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信息的传播。纸质载体的传播碍于复本量的限制及受远距离传播交通条件的影响,信息的流通量小、传播速度慢、范围窄,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较多的人去管理,从而影响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三)服务对象单一,手段落后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服务于本单位、本地区的读者,并受时空和数量的限制;服务手段落后,无论图书的借还服务、书刊的阅览管理、书目组织还是查询服务,都完全依靠图书馆员和读者通过手工操作进行,信息检索速度慢,最新和急需信息得不到及时获取。(www.xing528.com)

(四)开放服务时间短,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工作节奏

2012年5月1日起实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中对公共图书馆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其中省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4小时;地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县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而实际上,大多数图书馆个别服务区域的开放时间仍未达到规定时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开放,以致无法满足放学、下班人员利用午休、晚上和周末利用图书馆的黄金时段。

(五)馆藏布局分散,不能集中反映学科知识的整体性

传统图书馆是按照文献载体类型进行馆藏布局的。由于图书和期刊在业务流程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从方便管理的角度,自然地将图书和期刊划分为两部分,这种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不能集中地反映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各种类型载体文献被分散在图书馆的不同楼层与区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同时,现刊与过刊的分离、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的分离、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分离,这种分割空间的服务模式,使读者不断来往于图书馆的各个区域,浪费了读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读者的连贯思维与阅读。

(六)文献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传统图书馆以自给自足为主导的封闭、被动式的服务使得图书馆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馆藏结构,资源共享的理念相当薄弱。尽管本馆的馆藏资源十分有限,也不愿意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共享,本位主义思想特别严重。直至1957年国务院颁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后,馆际互借服务才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