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公共图书馆还会搜集与当地地域特色相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场所。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中的关键一环。随后,公共图书馆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同一年,湖南、湖北图书馆也相继建立,成为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是集文献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社会教育设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49年颁布并于1972年、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公共图书馆的定义为:“公共图书馆是由社区,如地方、地区或国家政府,或其他社区组织支持和资助的机构,它通过一系列资源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和形象思维作品的需求,社区所有成员都有享受其服务的权利,而不受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能力、经济和就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是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02789-1974(E)国家图书馆统计标准”,对公共图书馆的定义为:“那些免费或只收少量费用为一个团体或区域的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们可以为一般群众服务,或为专门类别的用户,例如儿童、军人、医院患者、囚犯、工人和雇员等服务。”

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公共图书馆还会搜集与当地地域特色相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场所。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中的关键一环。肩负着为大众和科研服务两大使命,在促进文化传承、进行社会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推动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1.国外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冲破了封建宗教文化的禁锢,从教堂中解脱出来并发展到社会。如古罗马公共图书馆向城市市民自由开放,一些欧洲贵族的私人图书馆也向学者甚至是市民开放。16世纪马丁·路德等人倡导的德意志城镇图书馆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18世纪英美等国出现的会员图书馆是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先声。1850年,英国在议会上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标志着世界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近代图书馆时期。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与美国波士顿同时建立了一个由地方财政资助、面向全镇居民免费服务的图书馆,这是依据图书馆法建立的最早的图书馆。随后,公共图书馆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英国、美国发展较为迅速,十月革命苏联图书馆发展得更为迅速,到1980年已建公共图书馆13万所。

图书馆组织的建立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兴起是近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876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国家组织,国际信息与文献联合会(FID)于1895年在比利时成立,1927年,国际图联在英国爱丁堡成立,这些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最早源于1887年杜威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教育于20世纪上半叶遍布世界五大洲,它的兴起与普及标志着图书馆职业的成熟与繁荣。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将世界图书馆带入了现代图书馆时期。1954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196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研制了MAMC(机读目录)并于1969年发行。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研制成功,电子图书馆成为新热点。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与因特网的出现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化环境,虚拟图书馆已然成为时尚,资源共享已见成效,世界图书馆正朝着一体化全球信息资源体系发展。

2.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www.xing528.com)

2300多年前殷商甲骨文的批量收藏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发端,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演变,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陆续出现,并存发展。我国古代藏书楼只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人使用,仅限于文献的收藏与管理,具有以藏为主、重藏轻用之特点。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思想和潮流日渐兴起,沿袭了几千年的古代封建藏书楼也逐渐没落、衰退,继而兴起了向社会民众开放的近代图书馆。并提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口号,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由原来的以藏为主转为典藏、传递文献并重。

1879年,浙江的徐树兰仿效西方图书馆章程建立了“古越藏书楼”,也就是现在的绍兴鲁迅图书馆,于1904年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中国首个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同一年,湖南、湖北图书馆也相继建立,成为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新政”,规定在京师以及各个省会设立图书馆。1909年,清朝政府颁布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191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筹备成立,于次年对外开放。随后,江苏、山东、浙江、福建、辽宁、无锡温州等多个省市相继建立图书馆且对外开放。我国图书馆数量最多之时是1936年,全国共有图书馆5196所,藏书2600多万册。

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中,非常重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早在1920年,毛泽东亲手创办了“文化书社”“青年图书馆”等;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期间,另外建立了一个以专门收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书籍为使命的图书馆。1938年,共产党人许德良创办了“蚂蚁图书馆”,宣传进步书刊,启发民众追求光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在财政极其困难的形势下,建立了中央苏维埃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等。随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广大解放区的图书馆不断发展和壮大,改造的改造,新建的新建,为全面发展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积累了经验。中国近代图书馆完成了由藏书楼向社会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图书馆的文献不再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享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服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基础相当薄弱,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调整藏书结构,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整顿干部队伍,拨正了图书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根据公共图书馆1954年的不完全统计,流动图书馆集体外借单位共1.9万个,图书流通册次为1065万册。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图书馆体系,建立了全国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以及湖北、辽宁等多个地区中心图书馆,组织分散在各系统中的主要图书馆,协作、分工采集外国资料,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强化图书馆科研服务作用。

1966—1976年间,我国的图书馆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与摧残,许多图书馆长期关闭乃至撤销,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减少了三分之一。图书馆内部工序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部分图书馆专业人员长期被批判,图书馆正常工作无法开展,这一时期图书馆建设几乎停滞不前。唯一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以及“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得以实施。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勃勃生机。一系列改进、发展图书馆事业文件的颁布,整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得以开展,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得到加强,如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制等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得以应用。与国外图书馆界的交往也日渐增多,扩大了国际上的影响。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成立为中国重返国际图联铺平了道路,中科院宣布在全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机制,则提供了一种适合现代化图书馆的新体制。1980年,由北京图书馆等成立的“北京地区研究试验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协作组”,并于1981年研制成功利用LCMARC磁带编制西文图书目录的模拟系统,此系统的开发使用推动了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进程。

1991年,由深圳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和使用。随后,我国图书馆又开始了网络化研究与试验,许多图书馆进入了因特网。随着各种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根据图书馆年报数据,截止到2015年,我国共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3139个。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为数不多,但是公共图书馆为解决公共服务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在城市街区、乡村建立分馆,设立移动电子阅读设备、自助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等,为全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