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妈的吻:情感依赖与幻梦的源头

妈妈的吻:情感依赖与幻梦的源头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妈妈的吻是生命最初的安慰,并且在人一生中将转化为种种情感追求。普鲁斯特小时候对妈妈的吻的过分依赖,奠定了他一生依赖情感、沉溺幻梦的基础,也奠定了他一生不幸的基础。所以借助《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有关描写来了解妈妈的吻对小马塞尔的深远意义是可靠的。作家是这样描述“妈妈的吻”的:在贡布雷,一近黄昏,他便愁从中来,因为他必须和祖母、妈妈分手。

妈妈的吻:情感依赖与幻梦的源头

有一首歌唱出了人类共通的心声:“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妈妈的吻是生命最初的安慰,并且在人一生中将转化为种种情感追求。谁能否定情人之吻中不含有妈妈的吻的永恒因子呢?不过,毕竟每个人终将失去这种吻,而只能在作为转化形式的被吻与吻人中重获生命的安宁与慰藉,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不能保留,也逐渐放弃了妈妈的吻,甚至忘却,只在潜意识里深深埋藏它。它将或隐或显,或弱或强地继续对人的显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普鲁斯特小时候对妈妈的吻的过分依赖,奠定了他一生依赖情感、沉溺幻梦的基础,也奠定了他一生不幸的基础。当他十四岁时,他接受了一次问卷调查,对于“你认为什么是不幸”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离开了妈妈”。他的身世证明了这一点:在他母亲死后,他果然没再感到幸福过。

普鲁斯特全名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位于布洛尼林园塞纳河之间的奥德伊市拉封丹街96号,他的叔祖父家。父亲阿德里安·普鲁斯特是医学院教授,是个有点自命清高而实际上未能免俗的迂酸夫子——这是马塞尔的感觉。父子关系不够融洽,但也无太多冲突。也许因为这位兼有多种职衔的学者无暇于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的缘故,他对马塞尔虽然寄望不高,在儿子的前程问题上颇带随意性,但也不算专制,甚至盲目宽容,尤其在马塞尔疾病缠身后。这种放任也许不利于马塞尔入仕,可它使他保有了自由不羁的心灵独立特行的意志,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父亲往往是理智的化身,而这种强加给儿子的理智常常会使儿子失去创造力;母亲则是情感的化身,这种情感常常是文学的源泉和原动力。马塞尔的母亲让娜·韦伊是一个温顺细腻、富有教养的家庭妇女,对大她十五岁的丈夫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唯恐打破他自命清高的秘密。”她对儿子的爱则是无止境的,如果说她竟会违逆病孩子的意志,那只是为了他能在没有她之后站得坚稳,过得快活。她的宠溺对于马塞尔作为普通、正常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悲剧,失去她后马塞尔再也没了独立的生命,但对于马塞尔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又是一件幸事,她使马塞尔不可遏止地要去找回失去的时间,从而创造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痛苦的生命开出了幸福之花,是得是失就不是常情可度、常理可判的了,没必要太深追究。

马塞尔还有一个弟弟——罗贝·普鲁斯特,小他两岁。罗贝后来曾整理他哥哥的遗著。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如何不大清楚,不知什么缘故,在自传性很强的普鲁斯特小说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他弟弟。也许是病弱的他根本无暇充任兄长角色,要不就是自我意识极强的他容忍不了小弟弟来与他争夺家人的宠爱吧。

他们一家原住巴黎罗瓦街8号,后迁至马尔泽尔布路9号。在马塞尔七岁以后,他和一般孩子还没有多大差别,生活较为正常。但他天生的敏感已初露端倪。自1878年开始,他每年随其父母去厄尔——卢瓦尔省他父亲的出生地伊利耶度复活节假。这对于他日后创作深有影响。他的记忆,他的追忆,主要是从此开始的。伊利耶就是《追忆似水年华》中贡布雷的原型,另外也带有他叔公的别墅的影子。一直熟悉的人和物,其印象似乎与生俱来,本就是人的一部分,因此反而不给人任何感受;而素昧平生的人与物,则会给人尤其是一个小孩子以新鲜和诧异感,何况因为是客居,她的母亲出于礼节不得不有时忽略了他,这是他痛苦的开始,自然不能忘怀,因此记忆尤深。可以想像伊利耶这个地方,这儿的人和物,以及在这儿发生的事,是怎样地使小马塞尔惊讶与喜悦呀!而频繁的应酬使母亲常常顾不上理他,敏感的他又是多么失望与痛苦!所以,马塞尔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从此正式开始了。后来,贡布雷作为他小说的第一卷卷名,因为他和他的小说的伟大,而最终成了一个真实的地名,取代了作为主要原型的伊利耶。在整部《追忆似水年华》中,人们能不断地看到贡布雷的影子,深深体会到过去与现在怎样在作家的意识中重合,体会到时间怎样被找回,遗忘怎样被战胜,幸福怎样在昨日重现中得以升华。(www.xing528.com)

在贡布雷,在作家不可磨灭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有一种感觉,是他到死也不会忘怀的。他在母亲亡故后曾给友人写过一封信,坦率承认了他对母亲的全身心的依恋。这种依恋由于成年的提示——一个人成年后将有许多规范、习惯来提示他的思想、行为,否定、指责他幼稚的情感与心理——他不得不隐瞒它,以别的方式来转化它,而在他小的时候,他就放任这种情感了。那时候妈妈的吻是他安然入睡的力量源泉,为了得到这一吻,或者为了求得更多吻,他是那样地费尽心机,不顾一切。要了解这一点,读者和评论者无法借助于“重现的时光”,也就是说真情实景只是保留在作家的脑海中,只能被他自己回忆起,读者和评论者不可能去探知和证实;但是他们正好可以借助他的回忆。经多方研究、考据表明,作家前期所作、死后发表的小说《让·桑德伊》基本上是自传性质,只是稍加掩饰,以开脱自己和回避令自己难堪的场面;而《追忆似水年华》虽然更象一部人为雕刻的小说,其中许多经历、感觉、情绪、思想仍是作家本人的。传记著作《普鲁斯特》的作者、法国作家克洛德·G·莫里亚克主要参照这两部小说为普鲁斯特立传。虽然这在具体细节上也许会有出入,但能从总体上把握普鲁斯特的秘密。所以借助《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有关描写来了解妈妈的吻对小马塞尔的深远意义是可靠的。也许这与他的实际经历不完全一致,但可以肯定,这正是被他从时间中找回的刻骨铭心的感觉,这感觉,作为实际经历的效果,比真实更真实。

作家是这样描述“妈妈的吻”的:在贡布雷,一近黄昏,他便愁从中来,因为他必须和祖母、妈妈分手。他的卧室是他百结愁肠的一个固定痛点。家人发现他一到晚上就愁眉不展,便在他房里挂了一盏绘有传奇故事的幻灯,可这反而破坏了那他已习惯因而容易被麻痹的环境,所以哀愁有增无减。用罢晚饭他就得与妈妈分手,她要留下来与大家聊天。小马塞尔万般不情愿地上了楼,孤寂地呆着,他唯一的安慰是在他睡前妈妈会来吻他。而这一吻的快乐是如此短暂,以至当他在期待这一吻时,那吻别后的不满足和留恋感提前给了他痛苦。所以他希望这期待的过程无限地长。他好几次试图请求妈妈多吻他几下,但他自知这是不受支持和赞许的,父亲本就认为这种道晚安的仪式荒唐,母亲也不会纵容他增添新的毛病。所以这个愿望被扼杀在心里,多年以后才被重新挖掘出来。总的来说,毕竟,这一吻已经能他安然入睡了,保障了他生命的宁静

然而,这种宁静有时也会被破坏,那就是有客来访时,母亲无暇上楼来与他道晚安。他深深地记得,有一回,他们家的常客斯万来访,他没能得到妈妈的任何表示就被打发上楼了。他不甘心,让仆人递了个便条给妈妈,谎称有要事面禀。但知子莫若母,她没有理睬。绝望的马塞尔作出了反常之举,他爬起来,等在妈妈上楼就寝必经之处,想不顾一切亲她一亲。虽然他知道这可能让父母不悦(敏感脆弱的他甚至夸大了这种后果),但他已不能控制自己。后来,他异常的脸色使得父亲宽容了他并让母亲陪他睡。在母亲怀里,他没有喜悦和宽慰,而是泣不成声!

也许这完全是马塞尔小时的真实经历,也许有所变形——这是作家的惯用手法,也许他那不顾一切之举实际只是他当时的想像,不管怎么说,这一体验是绝对真实的。它充分体现了病孩子的心态。这种对母亲的吻的强烈依赖,在日后演变为他对感情的异乎寻常的渴求,对爱和爱人的疯狂占有欲。而当他这种不正常的要求在正常社会、正常人际得不到满足时,他便只有借助幻想,借助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