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楼拜传》:一位家庭白痴的一生

《福楼拜传》:一位家庭白痴的一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特对福楼拜的研究自1959年开始,但时断时续,直到1971年才开始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家庭白痴》,这部著作共2800多页,是一部资料丰富、典籍浩瀚的传记性文艺评论巨著。《家庭白痴》详细地描写了福楼拜的一生,尤其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福楼拜的童年。他的母亲也不喜欢他,福楼拜从小生活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他被看作是“家庭中的白痴”。在《家庭白痴》这部著作中,萨特对他在《存在与虚无》中的绝对自由说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

《福楼拜传》:一位家庭白痴的一生

福楼拜萨特十分喜欢的一个作家,还是在童年的时候,萨特就对福楼拜有着浓厚的兴趣,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萨特读过多遍,其中的最后几页,他读了二十多遍,能够整段地背诵。后来萨特写作《恶心》时也颇受福楼拜的启发,在描述海港风景人物性格方面,受了福楼拜风格的影响,甚至《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这个名字也是从福楼拜的著作中找来的。

萨特试图通过对福楼拜的研究来验证他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

早在1954年,法共理论家罗杰·伽罗蒂就曾向萨特建议,他们各写一部专著,分别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理论去分析同一个为公众所熟悉的作家,以比较两种学说的优劣。

萨特对福楼拜的研究自1959年开始,但时断时续,直到1971年才开始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家庭白痴》,这部著作共2800多页,是一部资料丰富、典籍浩瀚的传记性文艺评论巨著。在福楼拜研究中,萨特重申了他在《圣徒谢奈》中的观点:在研究个人生活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都有缺陷。萨特认为,弗洛伊德主义揭示了个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环境的发展,但二者都不能很好地说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应当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解释一个历史人物。

这样,对萨特来说,福楼拜就成了最好的研究对象。因为福楼拜对法国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感受,同时又留下了十三卷书信集,福楼拜在书信中记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灵历程。(www.xing528.com)

《家庭白痴》详细地描写了福楼拜的一生,尤其花了大量篇幅描写福楼拜的童年。福楼拜的童年非常不幸,而这不幸的根源又在于他的家庭。福楼拜的父亲是个医生,他习惯于独裁的作风,宠爱他的大儿子,决定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福楼拜感到自己受了冷落,深感妒忌。他的母亲也不喜欢他,福楼拜从小生活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他被看作是“家庭中的白痴”。这使他性格十分孤僻。后来父亲又强迫他学法律,预备将来当律师。但福楼拜对法律毫无兴趣,他在巴黎考试不及格,但家庭却逼迫他第二年再考。福楼拜只能顺从,但精神上却极度压抑,终于导致精神病发作。在此后的三十年之中,福楼拜一直处在精神的病态之中。这种病态使他得以放弃律师的职业而从事文学写作。萨特认为福楼拜的精神病是一种超越,他以精神病为代价获得了自由。

萨特在研究中发现,福楼拜从青年时代起,就表现出两个心理特征:“歇斯底里症”和“性消极”。他把这两个心理特征都带进了他的小说《包法利夫人》。萨特认为,福楼拜是个性变态者,具有自恋癖。他童年的经历使他具有服从性,依赖性等女性特征,他是一个女性化了的男人。这种特征使福楼拜深感羞耻,而又无从摆脱。因此,福楼拜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的化身。这恰好印证了福楼拜自己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福楼拜受压抑的变态心理在想像之中得到了发泄,精神得到了某种安慰。

在《家庭白痴》这部著作中,萨特对他在《存在与虚无》中的绝对自由说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

萨特认为,福楼拜违背父亲的意愿,不作律师而要作一个文学家,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他也不能不承担这一自由选择的后果。在写作《包法利夫人》的几年里,他遭受到许多痛苦的折磨。但是《包法利夫人》的成功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福楼拜一举成名,获得“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的美誉。萨特承认,福楼拜的选择不是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他所属的社会环境和全部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这就说明,福楼拜的选择仍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不是绝对自由的。这一点无疑标志着萨特思想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