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耶克理论的简短评论及优化

哈耶克理论的简短评论及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对于哈耶克这本书的性质,本章此处还是要做一点评论,供大家就该主题进行更多的思考。但是,对照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哈耶克的理论中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涉及得不多,或者说用他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回答。哈耶克设想中的市场秩序,是与自由民主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哈耶克理论的简短评论及优化

我这本书的目的是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因而重要的是让作品为自己说话,而不做过多的个人评论。不过,对于哈耶克这本书的性质,本章此处还是要做一点评论,供大家就该主题进行更多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运用本能/理性这一分析框架来肯定市场秩序、从价值和事实两个方面来评价高度集权的政经体系,所运用的知识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结论也是发人深省的。但是,对照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哈耶克的理论中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涉及得不多,或者说用他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回答。

第一,市场秩序的生成问题。从历史来看,正如波兰尼所言,在近代来临之前并不存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哈耶克只是强调说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而不断扩展出来的,但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自生自发出这样的秩序,即使在西方也是由政府权力创造出来的(正如波兰尼所言)。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味地警告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秩序的扩张、告诫知识分子不要过度相信理性的力量,恐怕是不够的。事实上,如果政府及相关知识分子不行动起来,市场秩序是不会在这些国家生根并顺利运转的。当然一旦市场秩序在一国经济中占优,哈耶克所要求的减少政府干预、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等,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第二,市场规则的公正问题。哈耶克设想中的市场秩序,是与自由民主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市场秩序在一个国家已占据了优势,但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却仍是非民主的。如此一来,该国的统治者完全可能在承认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利用手中的权力操纵市场规则,通过占据渠道资源、上游产业、能源行业,将市场创造的财富大量地攫为己有。这样,哈耶克设想的通过扩展秩序将财富分散出去、市场发展最终有利于穷人等结果,都不可能出现。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并非市场的错误,但若在此时仍坚持相信市场秩序超出人的理解能力之外、人的理性只能做边际的改进而不应进行大的制度变革等,就显得严重保守了。

第三,变迁方向与变迁速度的问题。这是波兰尼提出的重要问题,就是说,即使承认哈耶克所说的市场秩序扩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仍不能忽视在此扩展过程中社会遭受的痛苦。哈耶克虽然强调说,遭受这种痛苦的人往往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应对市场秩序,但是学习毕竟需要时间和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漠视社会因此遭受的痛苦,那么整个经济甚至国家都会崩溃。所以,要重视哈耶克对政府干预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警告,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地彻底放弃对市场的干预;将市场秩序扩展的速度降到社会能承受的地步,保护社会免受市场不确定带来的过大风险,仍是政府应努力的方向。

本章到这里,恐怕不得不正面回应一下社会主义运动对于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意义。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哈耶克反对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出现的那种社会主义,但他始终未谈及社会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虽然他提到了传统中国,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了中国古典文明的衰落,但并未直接讨论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国家转型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主义”为中国现代国家转型到底带来了什么?

当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视角有很多,为此形成的答案也可能非常多。此处仅就本书关注的国家转型焦点来尝试着做一点回答(10)

社会主义运动首先给中国带来了文明的独立性。中国是被强制性地带入现代文明的,在晚清民国期间,中国国家的现代化是在一种救亡图存的屈辱性背景下进行的。曾经优越的中华文明,为了获得国家生存的机会,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成果。在此过程中,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汹涌而入,虽然给整个中国带来一定的现代化外观,但却使中国和中国人丧失了文明的主体性,即一种以我为主,吸取他物的精神。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让中国人感觉到,原来这个咱们被迫接受的西方老师,也并不完善。于是,中国人就越加失落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一种反西方、超西方的西方思想——社会主义,它不仅接受西方全部物质文明成果,而且还以一种过来人的、优越的眼光来看待西方文明。这意味着,只要接受社会主义,中国人就能以比西方更优越的地位、更高超的眼光,去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并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一种在精神上已超越西方的感觉,给中国人提供了独立建设自己文明而不被西方文明融化的机会。以社会主义为旗帜的中国,迄今为止仍可以自己为主,来吸收其他文明;无论获得怎样的发展,得到壮大的始终都是自己,这一点在今天恐怕仍有意义。对此,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也有类似论述,那就是为了实现反帝(即反对西方国家以便拯救作为人之共同体的中国国家)反封建(即反对应该为政治经济危机负责的统治集团及儒家文化)的历史任务,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努力寻找一种综合物,以代替西方文化和它的对立物——被排斥的儒家文化。中国既不应该拥抱传统的中国价值,也不应该拥抱被用来攻击传统的中国价值的现代西方价值”(11),最终找到的就是这种社会主义思想。

其次,社会主义为中国强化了资本法则(即利益原则)。与古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法则是资本的法则,资本是追求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资本法则就是不停地寻求获利机会、不断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原则。社会主义虽然以反资本主义为旗帜,但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其本身并不反对资本法则,更不反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增长。相反,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最为强烈地给中国人指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即使新中国建立后走过一段弯路,但也基本上坚持了经济建设的方向。例如“大跃进运动”,它的目的仍是以有别于苏联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结果当然并不成功。1978年后中国的种种变化,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增长的强调,如邓小平提出的口号“发展是硬道理”。以反资本主义面貌出现的社会主义,以曲折的形式,在中国实现了资本的法则,获得了不断追求经济增长的动力。

社会主义还给中国国家转型带来了个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个人的独立主体地位,或称笛卡尔主义(即在本章中被哈耶克反复批评的思想)。托克维尔曾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声称,作为民主模范的美国,是贯彻笛卡尔主义最好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反对君权、神权、族权、父权、夫权,运用相当大的力量消灭这些在当时被称为“封建关系和封建权力”的东西,从而以最强有力的手段,在中国塑造出原子化的个人。就是说,它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形式,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让个人获得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让核心家庭成为基本的社会细胞,让社会进入现代。原子化个人虽然一度被整合在单位体系中,让这种原子化的个人成为“单位人”,但这种整合是脆弱的,它为政治权力所建立,也可轻易地为政治权力所解散。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过程,无非是给这些原子化个人赋予权利,从而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个人的独立主体地位,并进而构建出现代社会。就此而言,1978年后人的解放与社会的重构,正是在先前社会主义运动造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1) 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载于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www.xing528.com)

(2) 布鲁斯、拉斯基著:《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银温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3) 本节接下来介绍哈耶克生平的材料,大多选自阿兰·艾伯斯坦著:《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哈耶克”。

(5) 马斯格雷夫、布坎南著:《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类承曜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6) 笛卡尔著:《第一哲学沉思录》,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页。

(7) 此处对理性危机的介绍参考了张汝伦著:《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讲。

(8) 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三):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的竞争》,载于《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9)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载于《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在“二、从事实方面评价社会主义:知识问题”这部分,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来自该文。

(10) 此处的回答是高度简单的。有关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财政转型与政治发展,更为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刘守刚著:《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近现代中国财政转型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 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