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情监测平台:应对时势而生

舆情监测平台:应对时势而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情监测“准备动作”开始蓄力。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陆续成立,舆情管理和监测逐渐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快速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网络信息,为互联网管理和突发事件舆情处置提供依据、抢出时间,舆情监测(平台)需求陡增,出现“刚需”,成为“标配”。2016年9月,以“人民在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十年舆情服务工作为基础,结合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打造的众云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开放。

舆情监测平台:应对时势而生

李珊珊 董浩

一定程度上来说,舆情是信息的伴生产物。信息的丰富程度决定着舆论的活跃程度。回溯舆论世界的风云变幻,无法避开对信息产业发展脉络的梳理。

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

1997年,主流媒体开通网站:1997年1月1日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创办人民网;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合作建立了新华社网站。

1997年起,门户网站陆续出现,资讯获取渠道增加。网易,1997年6月成立,1998年5月开始向门户网站模式转型;1996年8月,爱特信公司创办,1998年2月更名为搜狐公司,搜狐品牌正式诞生,1999年推出新闻及内容频道,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1998年,四通利方与华渊资讯合并建立新浪网;腾讯于1998年11月诞生,2003年11月腾讯网以娱乐型门户网站的姿态出现。

1997年起,网络虚拟社区出现,网络论坛进入成长期:1997年猫扑网的雏形“猫扑大杂烩”建立,2004年被千橡互动集团并购;1998年,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西祠胡同创建;1999年天涯虚拟社区诞生。

1999年,即时通信网络工具出现,网络信息传播提速。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2000年11月正式更名为QQ。

2005年起,各门户网站陆续开启博客业务,零门槛创作平台热度升高:2005年9月新浪博客正式公测,此后同年11月搜狐博客上线,2006年9月网易博客上线。

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数据开始在各类网络平台产生并沉淀、网络事件开始引发关注、网络意见领袖陆续出现,网络对舆论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

舆情监测“准备动作”开始蓄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并在互联网持续发酵。

2008年,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正式组建(2010年后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7年更名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第一批专业舆情监测机构陆续出现。

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版推出,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并日益火热。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之一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成立。(www.xing528.com)

伴随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网络开始成为热点事件发生、发酵的温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主流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舆情研究、监测与分析机构的成长环境已经具备,开始起步。

大约2010年,中国3G起飞。

2011年1月,智能终端即时通信服务免费应用程序微信(WeChat)推出。

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爆发性增长。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 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网络舆论工作”“互联网管理”等关键词被提升到顶层设计高度。

201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自2014年起,4G时代来临。

移动通信技术飞速迭代,舆情环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舆论主体向移动端社交平台倾斜,相关部门开始强化对互联网和舆情的管理。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陆续成立,舆情管理和监测逐渐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快速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网络信息,为互联网管理和突发事件舆情处置提供依据、抢出时间,舆情监测(平台)需求陡增,出现“刚需”,成为“标配”。

2010年—2013年,蜜度信息推出舆情通等大数据产品,开始与大量单位及品牌达成合作;2014年—2015年,蜜度获得新浪微博投资,并获得微博官方数据。

2016年9月,以“人民在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十年舆情服务工作为基础,结合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打造的众云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开放。

技术不断变革,辅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系统服务的舆情监测平台,不断迭代升级,进入快速发展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