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涉医舆情,存在着与传统媒体时代完全不同的“症状”:
1.传播迅速。每个网民个体都有就医经历,从抢号、候诊、检查到住院等各个环节,难免会有某些令他们不满之处,如等候时间过长、导诊态度不佳等,多数只是一些“小情绪”。网络上突发的医疗事件可能会激活这些休眠期的微小不满情绪,负面情绪的累积推动着舆论发酵。
2.易生谣言。医疗是一个专业性强的领域,普通公众缺乏此方面知识,只能从有限的生活经验出发判断医疗事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编撰所骗。
3.破坏性强。在医患矛盾中,多数人只能代入患者的身份而无法站在医生角度,所以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加之“坏消息综合征”效应,舆论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的形势,为医院的舆情回应增添压力。
4.方向难控。如果突发事件涉及“孕妇”“生育”“专家”“高价药”“官员”等关键词,则有可能触发两性、贫富、社会公平等其他方面的议题,给舆情研判带来不确定性。
5.“答题”时间短。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不断出现的新事件,使公众难以将注意力持续集中在单一事件上,如果医院回应不及时,多数围观群众已经带着负面印象离场,真相的传播范围就会变得狭窄。
针对舆情在新媒体时代的演变,医院的应对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舆情处置工作的优化,可以从下列措施开始:
1.增强网络舆情监测能力
自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每个个体发布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的起点。医院应保持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及时抓取与医院相关的评价进行分级和研判。
监测到有关舆情后,医院应明确相关科室处理,由科室核实调查给出解释与处理意见,再由宣传部门或发言人回复和答疑。如舆情确由当事人工作失职造成,则应主动联系发帖人,争取谅解,协商解决。
2.舆情回应争取主动权
舆情处置工作中,主动释放信息往往比被动回应信息具有更好的效果。主动释放,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给出足够的信息量,能够压缩负面猜疑的发生空间,保护医院形象;被动接受质疑,则要面对质疑声量随着时间成倍增加的压力,挽回医院已经受损的形象会难上加难。(www.xing528.com)
3.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医院需要培养懂政策、有舆情敏感性、具备媒体素养的舆情处置团队,由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舆情发生后,由于涉事医护人员缺乏面对媒体的经验,发表的言论可能存在瑕疵,引发次生舆情。统一由新闻发言人口径回答媒体质疑,可以减少回应不当造成的次生舆情。既有公众视角应答公众疑问,又站在医院立场维护医院权益,这需要发言人不断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发言人制度是完善舆情处置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完善舆情处置机制,需要团队不断研究涉医舆情,保持学习、演练与优化。
4.善用新媒体
医院需要通过运营自媒体的方式巩固自己的发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讲好医院故事,实现与公众快速高效的互动,也为舆情应对准备好发声平台。
2020年,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络主播因陪亲友就诊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在医院用手机直播大闹护士站,骚扰护士工作,护士长忍无可忍喊来帮手——该院一位400万粉丝的网络医疗科普“大V”,闹剧最终以小网红公开道歉收场。当然,大多数医院没有这样的网络“大V”,但这一事件提供了一个参考,当下公众对医学常识普遍感兴趣,医院可以通过传播知识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提高医院形象分,也为应对舆情开辟新的渠道和思路。
5.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针对舆情处置,医院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及时调查突发事件,快速发布准确消息。如果事件影响力较大,涉及公共安全,在医院不具备舆情处置能力的情况下,可由上级部门指导,借由卫健委、公安部门等拥有成熟新闻发言人的机关单位协助处理。
6.维持医媒良好互动
医院还应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媒体关于养生知识、医学谣言等稿件的采访予以支持,提供必要新闻素材,建立医媒信任。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某医院重视正面宣传,配合各级媒体持续报道,营造了积极的“抗疫”舆论,增强了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医院须及时关注媒体发稿内容,如因断章取义或“标题党” 引发舆情,应快速回应。例如,2021年9月,有媒体以《患儿住院4天花费55万》为题发表新闻,许多网友只看标题便谴责医院乱收费,实际上该患儿患有罕见病,专利药物价格极高,家长知晓并接受治疗方案。医院及时回应,媒体也进行了后续报道,舆情渐渐平息。
舆情处置是保障医院健康运营的重要一环,想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医院需要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做到规范管理,信息公开,通过舆情事件及时总结不足,不断补缺,才能降低未来舆情再生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