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大事小情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便能以指数型的增长引起巨大反应,舆情反应越大,应对的难度系数也越高,令学校倍感压力。另一方面,校园舆情有着与其他社会舆情不同之处,涉事者总是离不开教工、学生、家长等几个相对固定的身份,因此应对校园舆情,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和一般方法。
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不外乎以下几类:
1.教工问题。如学术不端,体罚、歧视学生,收受家长财物,管理层贪腐等。
2.学生问题。如校园霸凌、学生自杀、学生会官僚气息过重、留学生特权等。
3.安全与卫生事件。如实验室事故、暴力伤人、违法校园贷、传染病事件、校舍装修污染、食物中毒等。
4.政策与管理引发的事件。如学校毕业就业政策的变化、强制推荐实习、违规招生等。
校园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未成年人与大学生群体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刺激下产生激进的想法和不满情绪。
2.校园本身是一个人员聚集的场所,人群密集的地方是谣言和杂音滋生的温床。
3.家校矛盾、师生矛盾是当前社会与教育环境下普遍存在的矛盾,突发事件会扩大矛盾的负面影响。
4.部分学校在校园管理上奉行严格、高压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想法与心理健康,缺少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
从根本上避免舆情事件,学校首先应该对以上问题进行反思,优化师生关系,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良好学习环境。但管理工作难免出现纰漏,学生个体的状况也难以一一把控,舆情应对的准备工作要时刻在线。在人人有话筒的自媒体时代,想通过删帖、捂嘴的方式冷却舆论已经难以奏效,一旦“辅导员通知大家不要转发,否则延期毕业”一类的截图流出,反而有可能引发次生舆情。
校园舆情的应对,就是对“易燃易爆”群体的妥善安置。火情的应对要从防火开始,校园舆情的处置也应该从“尚未发生而有可能发生”时开始,做到防微杜渐。
1.防火阶段:舆情重在预防(www.xing528.com)
此阶段,需要在事件尚未发生或尚未引起关注时,积极引导,提高“易燃易爆”人群的“燃点”,使之不易“引燃”。
学校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师生的宣教工作;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和风采,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学生与学校共创共荣的意识;校务公开化,认真对待每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在制定重大政策时倾听各方意见,重视师生的反馈;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在舆情发生时通过意见领袖传达事件真相,保障管理层与学生间的沟通;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如果校友中存在网络“大V”可以提供协助更是锦上添花。
2.火势初现:主动快速响应
这一阶段舆情开始传播,火苗已经出现。若学校反应迅速、处理良好,就能将舆情“火势”控制在这一阶段,而推诿塞责则可能导致舆情进一步爆发。学校应及时启动应对舆情的预案,对舆情反映的事件进行调查,评估风险,报告上级部门。
消息的发布分为内外两个途径。对内,可以利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传达官方信息,消解学生群体的负面情绪;对外,学校需要统一口径,由固定的新闻发言人向外界传达信息。
此阶段学校还应对事件快速定性,比如学校门口发生的恶性治安事件,应快速以“社会治安事件”定性,而不能任由媒体率先以“校园安全事件”定性;学校也可在适当时机设置新的议题,分散舆论焦点,冷却舆论热度。
3.猛烈燃烧:应对舆情坦诚公开
当舆情从校园向社会蔓延,引起广泛关注时,种种负面言论和谣言就可能在指数型扩大的议论中“凭空出现”,成百上千的围观者涌入舆论场,成为助燃舆情的“氧气”。此时要做的,是让“氧气”尽快离开“火场”。
此时回应舆情时要更加谨慎,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曲解而进一步激化舆情。这一阶段,学校自媒体的发声可能已经不足,可适时利用上级部门和主流媒体进行回应。在接受采访时,学校应积极为媒体着想,主动引导媒体的关注点和报道议程。
在舆情回应上,需坦诚、准确、详尽,正式但不能套话连篇,可以有所保留但不要过于简略或“挤牙膏”。如果事件确因学校工作不当而起,要敢于承认错误并诚恳地道歉。
4.火情结束:形成有效闭环
据统计,近五成校园安全事件没有公布最终结果,可能给公众留下“有调查,无结果,冷处理”的观感,故学校应在妥当处置事件后公开信息,使舆情在舆论场实现真正闭环。学校也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从根本上清除“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尽快消除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恢复学校的公众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