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高效应对困境和挑战:优化方案详解

如何高效应对困境和挑战:优化方案详解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应”,是反应,是状态,是素质,更是职责。因此,单兵作战,首先要使思想紧张起来,把职责放在心头,做好随时“应” 的准备。“应”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的速度。六要正视“网应”。该由主管部门回应的,不能由个人或某一媒体来回应;该由新闻发言人回应的,不能让专家学者去回应。主管领导在突发事件中负有极其重要的“应”的职责,是媒体追逐的重点。

如何高效应对困境和挑战:优化方案详解

所谓“应”,是反应,是状态,是素质,更是职责。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首先在思想上应得好,才能在方法上对得好。做好“应”,一定要牢记七个要点:

1.要牢固树立时刻准备进“考场”的意识

舆情之所以令人头疼,很大程度在于其突发性与难以预测,因此应对工作要前移到事发之前,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一般来说,在当前新媒体、融媒体舆论环境下,一线工作者直接面对媒体的机会不多,因为大家都不希望被媒体盯住,怕一旦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会引起太多的舆论麻烦。特别是一些没有经历或处置过突发事件的基层单位领导,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长期的平安环境中,又很容易放松警惕,在这样松弛的精神状态下,很容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因为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因此,单兵作战,首先要使思想紧张起来,把职责放在心头,做好随时“应” 的准备。准备什么呢?准备“应考”。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就是一张“考卷”,每个舆情管理者都应当作一个老“考生”,要随时随地做好“应考”的准备。因为突发事件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媒体总是在你最不想见的时候出现,不管愿不愿意,你都要认真应对。

2.要注意研究媒体。

对突发事件要做到及时“应”,必须借助媒体扩大自己的声量,了解媒体至关重要。如果不了解媒体,一旦“摊上大事”,轻则不能通过媒体传递信息,重则被媒体断章取义,因信息“走形”而在公众的口水中“躺枪”。

李长春同志曾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实际上,舆情处置工作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研究媒体是为了知己知彼,更好地应对媒体,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彼此像敌人那样死磕。怎样去研究媒体呢?至少应该懂得这样几点: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常所说的主流媒体主要指哪些?网络媒体的舆情传播规律是怎样的?媒体炒作负面新闻的特点是什么?经常发一些负面报道的媒体都有哪些?国家关于舆论管理及舆论引导的相关政策法规都有哪些?所在单位的媒体应对措施是什么?等等。

3.要重视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思维。

“应”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的速度。瞬息万变的舆论之中,速度也是战斗力的体现。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对突发事件中舆论掌控与引导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无论是树立正面形象还是消除负面影响,都要把握互联网特点,强化互联网思维,集聚正能量,消减负能量,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何过好网络关,至少有六个要素需要把握:一要正视“网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只有全面准确快速地掌握网络信息和舆情趋势,才能立足全局、超前谋划,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二要正视网络“大V”。网络“大V”有千万级粉丝,谁敢小瞧?网络“大V”的随口一提,可能有千钧之力。三要正视“网谣”。真相在睡觉,谣言就活跃,对于网络谣言,决不能听之任之、沉默不语,要果断出手,对谣言斩草除根。四要正视“网问”。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要经得起问询和质疑,官微发布要经得起“时间检验”。五要正视“网赞”。“网上好评如潮”,不一定都是正能量,要科学界定和看待正面评价,不能单纯看点赞的多少,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大局的稳定和舆论的安全,更不能人云亦云。六要正视“网应”。回应网上关切,既要及时准确说明“炒作不属实”,又要有理有据说清“事实是什么”。要科学把握回应时机、回应方式、回应级别、回应内容、回应渠道。该由主管部门回应的,不能由个人或某一媒体来回应;该由新闻发言人回应的,不能让专家学者去回应。

互联网思维是处理网络事件的大脑。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应对,不但需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更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方式。公众对信息的碎片化认知、对热点的快速关注与快速冷却、从消费者转化为粉丝等行为,其背后都有互联网思维的影子。

4.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快速反应制度。(www.xing528.com)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也是如此,也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提升单兵素养并不意味着舆情处置者要单打独斗,舆情应对需要集合组织的力量和智慧。为了保证组织决策的正确、保证执行过程顺畅、保证领导及部门责任的分属、保证“应”的工作常态化,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教训换来的。很多单位在突发事件中反应迟缓,面对舆情选择联络关系摆平、靠“鸵鸟政策”脱身、靠花钱免灾、靠上级主管部门疏通,却不靠制度办事,无疑是本末倒置。如此操作,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次一次事倍功半地仓促解决,下次“摊上事了”,再重复“昨天的故事”。建立制度机制,可使人人在组织之中,人人头脑有意识、肩上有责任、工作有章法,不必再为舆情“灭火”而提心吊胆,也减少了组织处理事件的内部消耗。一般来说,完善的快速反应机制主要应有这样一些内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处置流程、应急保障,等等。

5. 要加强专业化教育培训。

“应”好突发事件,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正规军”,培养专业的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才队伍,这也是舆情应对的基本建设要求。除了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之外,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扭转,让舆情处置团队停止当学生,转变培训内容上的照本宣科,在实践中开始研究,这是积累舆情应对经验、完善应对机制的必由之路。必要时可以用应急演练的形式创造实践的机会,模拟舆情处置的场景。例如,企业可模拟一起由消费者投诉引发的网络舆情,监测后启动哪一级别的预案、记者来电后员工如何应答、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自媒体通报的撰写,都需要演练到位。主管部门可以模拟一起大型安全事故引发的舆情,网络上充斥了各种谴责与质疑的声音,此时应启动哪一级别的预案、内部会议如何沟通、由谁来组织新闻发布会、罗列出的公众疑问如何作答等,都需要按程序进行。通过认真的演练,可以找出应对机制中衔接不畅的环节、能力不足的人员和其他不妥之处,从而及时优化、提高全员舆情应对的效率

6.要培养一线负责人面对媒体的能力水平。

主管领导在突发事件中负有极其重要的“应”的职责,是媒体追逐的重点。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处于突发事件处置的中心位置,是权威信息的源头,媒体对信息的获取和报道、对突发事件的动势发展及变化预测等,无不依赖于处于信息中心位置的指挥者,只有与指挥者沟通“对表”,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主管领导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优势,是突发事件中主导舆论走向、掌控负面舆情的重要力量,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和“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正是这样的作用与责任,使许多主管领导在突发事件中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与媒体打交道,更不愿意单兵应对。这种心态不难理解,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与媒体特别是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还处于成长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但“面对”仍是必要的选择。一方面,从处置突发事件的规律来看,现在已经进入了由应对到面对的阶段,面对媒体是主管领导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从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来看,勇于面对媒体、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是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化危为机的最有效手段。事件中的一线指挥者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媒体,往往使危机迎刃而解。

7.要与媒体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朋友在于交往,关系在于走动。这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方法,也是单位与媒体间的相处之道。舆情处置者需要与媒体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与沟通,不是向媒体“献媚”,不是为了“摆平” 事情而硬攀“亲戚”,而是为了一个目的:通过尊重媒体的方式来善用媒体。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例如,某二线城市现有近60个中央和省级记者站(台、分社),该市宣传部与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通报会,向媒体通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动态及近期工作目标、措施、成果等;经常组织媒体参与重点工作的调研和报道;积极协调解决媒体采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赢得了媒体的充分信任与支持。在该市突发严重起火事件后,来自国内外3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没有车,没有食物和水,没有住处。该市一线工作人员在自己还饿着肚子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媒体记者,千方百计地解决了所有记者的吃住行问题。城市主管部门尊重、重视并协助媒体,得到的回报也颇为显著:事件相关新闻基本客观、理性,舆论引导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杂音,使这次全国瞩目的特大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