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是人类创新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本教材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阐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对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会在创新活动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它是科学家、发明家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疑难时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和质疑,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
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往往强调学生要循规蹈矩,死记书本知识,考试得高分,顺利地升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解答问题,使整个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育者应安排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注入式地给学生灌输死知识。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行为,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
(三)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方法的指导(www.xing528.com)
让学生掌握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解决问题开辟了道路。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教会学生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各种问题等,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还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新性活动的方法。如运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方法,探索新事物,利用逆向求索,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使学生的创新活动由盲目到意识明确,由被动到主动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正确对待创新型学生
创新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而且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发现和对待创新型学生,在班级里建立浓厚的创新气氛。
(五)开展创新性活动,培养创新性个性
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研究发现,一个有创新力的人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活力、富于想象、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好沉思、不盲从等。创新性个性是在创新性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新性个性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