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控制主体划分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责任控制,它通过增加责任感,自觉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标准,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
2.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是一种强制性控制,它是通过行政权力系统实现的,要求严格执行各种标准和各种规章制度。
(二)按时间划分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亦称前控制或预先控制,是指在工作正式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御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的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保证某项活动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保证各种资源及要素的合理投放。例如: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入学考试和体检等都属于事前控制。通过事前控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偏差带来的损失。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也称同期控制、同步控制或现场控制,是与实际工作同步进行的控制。事中控制是基层主管人员的主要控制工作方法;管理者通过对现场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达到及时纠正偏差的目的,如:对生产进度控制就属于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具有监督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又称反控制,是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活动。事后控制主要是对本期的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将工作的结果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和问题,拟定纠正措施,即偏差、损失已经产生,只能“亡羊补牢”。
(三)按控制对象划分(www.xing528.com)
1.产出控制
产出控制是为了监督产出或业绩,管理者选择最合适的目标或业绩标准,衡量公司、事业部、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以及个人层次上的效果、质量、创新和对顾客的响应。管理者用来监督产出的重要手段有业绩的财务标准、组织目标和运营预算等。
2.行为控制
在塑造员工行为和引导员工朝实现组织目标方向努力的过程中,管理者使用直接监督、目标管理和行政控制等手段进行的控制活动称为行为控制。行为控制主要是依靠规则和标准的操作程序来实现的。
3.组织文化和小团体控制
组织文化是控制组织内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和影响方式的价值观、规范、行为标准及共同愿望的总和,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小团体控制是通过分享价值观,规范行为标准和期望,对个人和群体实施控制。
(四)按控制的原因和结果分类
1.间接控制
所谓间接控制是指对管理者管理的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分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的一种控制方法。间接控制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管理者管理活动的结果的监督与调整上。间接控制的优点在于它能纠正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和判断力所造成的管理上的失误和偏差,并能帮助主管人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加知识、经验,提高判断能力和管理水平。
2.直接控制
所谓直接控制是指通过对管理者的选择和培养,使管理者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犯或少犯错误,从而直接地实现控制。采用直接控制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合格的管理者可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这种控制方法就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管理者的选择与培养上,使管理者都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但是直接控制的假设前提并不能经常成立,所以采用直接控制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对组织的有效控制。因而在控制过程中还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