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像摄影: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人像摄影: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技术不等于艺术,只有两者融合,才是摄影的最高境界。所谓人物摄影,一般指的是现场抓拍,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其实就是纪实类的人物抓拍、街拍,以及与人有关的新闻摄影。而纯正的人像摄影,绝对是靠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双方合作的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梁达明访谈录

很多人都以为人物摄影就是人像摄影,这是一个误区。

梁达明

毕业于中国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专修科,1981年学习摄影,曾就职于沈阳生生照相馆,现为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PPA)、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自由职业摄影师。1984年从事摄影创作以来,发表作品数千幅。获国内、国际摄影比赛奖100余次,其中获金奖20余次。

我在国营照相馆工作了20年,买断工龄后,凭着对摄影的热爱和坚持,成为一名自由摄影人。我见证了新中国照相馆的一步步演变过程。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照相馆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能否谈谈当年照相馆拍人像的工作流程?

梁达明(以下简称“梁”):我见证了新中国照相馆的演变过程,也看到了中国人像摄影一步步的发展变化。从过去的蒙头大座机、灯泡拍照,到闪光灯、柔光箱的介入引进,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港台影楼进入大陆市场,再到现在工作室的成立,我一步步看到了商业人像摄影的发展。

从技术上来讲,过去照相馆的拍照老师傅主要靠扎实的基本功,当年我们也是从灯泡打光、三角光一点点训练出来的,而现在年轻的人像摄影师和我们当年的拍摄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接触摄影的门路更为广阔,不会像我们一样受到限制。

另外,从商业性来讲,我感觉现在的人像摄影师对于人像摄影的创作热情没有我们那个年代高涨。当年全国人像摄影展评选时,大家投稿评奖积极性很高,并且是真真正正从人像创作的角度出发。而现在的人像摄影师更看重的是它的商业性,创作激情似乎在慢慢淡化,盈利的观念摆在了第一位。

孙:你能不能够简单回顾一下从一位客人进入照相馆,到把他送走,这个过程分哪些步骤?你们当时会到街上拉客人吗?

梁: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到照相馆拍照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一般是家中有重要事情需要留念时大家才去照相馆拍张照片,所以照相馆不存在去街上拉客人的行为。其实,那时照相馆拍一张照片的价格并不贵,关键在于留念,更多拍的是全家福、小孩百天照、满月照、结婚照等。那时候的拍照过程也相对简单,顾客只需要在镜头前摆好姿势,跟现在这种成套拍照相比简单得多。但当时拍摄完照片之后,需要拿到暗房去冲洗,最快也得3天才能给到顾客,有的婚纱照需要的时间更长。因为有很多工序需要去做,不管是照相、冲胶卷,还是后期的修版,都需要手工去做,有点像现在的流水作业,一个工序完成之后紧接着就是下一个步骤。如今你可以一次拍很多,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冲印。

孙: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国营照相馆也逐渐没落,你离开国营照相馆之后,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梁:我在国营照相馆待了20年,1981年上班,2000年企业改制我便买断工龄离了职。那个年代,很多人在买断工龄之后慢慢放弃了自己原本的行业。不仅照相馆如此,当年国内的各行各业都面临同样的状况。当时在买断工龄后我内心也很复杂,毕竟家里缺少了固定经济来源。我之所以坚持摄影,也是凭着自己对摄影的这种热爱,坚持成为一名自由摄影人。

在离开照相馆之前我已经获得了许多金奖,所以在成为自由摄影人之后,我便靠着自己在照相馆打下的基础拿着获奖证书到影楼给他们做广告、拍样片、做培训指导,10天5000元,这也成为我的一种经济来源。

当自己有了一定的积累,名气也逐渐增加时,我开始给别人讲课,接拍商业片、老板肖像。

人像摄影师要具有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态度有时候决定作品的成败。

孙:做商业类人像摄影主要是让顾客满意,但做艺术类摄影,包括人像、风光,是让自己满意或者让公众满意,那你是怎么兼顾这几个满意的呢?(www.xing528.com)

梁:我给自己是这么界定的:商业摄影以顾客需求为主,创作摄影以摄影师主导为主。创作归创作,商业归商业,但是你的创作能促进商业,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创作需要商业的支撑。

孙:作为人像摄影师,除了观察人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梁:人像摄影师除了应具备观察能力之外,在面对被摄人物时,沟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态度有时候决定作品的成败,除去摄影本身的技术之外,它也是一种商业行为。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不管被摄者长相如何,都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在拍摄过程中,逗笑、沟通这些技巧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教不来,靠的就是经验的积累。所以,人像摄影实际上也是摄影师和被摄者交流的一个学问,是除技术之外沟通心灵的一个学问。沟通到位之后,更容易掌控被摄者的内心,才能够更好地抓住人物表情,把握到位,这就是人像摄影。

目前摄影界有这样的现象:大家要么单凭技术,而忽略了作品本身;要么纯靠艺术,放弃技巧。但是,技术不等于艺术,只有两者融合,才是摄影的最高境界。

孙:国际上哪些人像摄影大师是你比较推崇且对你影响比较大的?

梁:当年在进行黑白人像摄影创作时我还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的表现手法的,尤其对尤素福·卡什的经典人像比较推崇。当时我们中国的人像拍摄更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被摄者的人物心态表现,没办法做到两者兼备。尤素福·卡什的作品就很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们当代的人像摄影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只注重技术,要么只注重被摄者的人物内心,不能够完美结合。目前摄影界有这样的现象:大家要么单凭技术,而忽略了作品本身;要么纯靠艺术,放弃技巧。但是,技术不等于艺术,只有两者融合,才是摄影的最高境界。

孙:你在很多国内重要的人像摄影赛事上担任评委,如果对当前国内人像摄影界进行简单分类,你会如何分类?

梁:应该分为商业摄影、纯正的人像摄影两大类。商业摄影,是靠人像艺术去赚钱;现在从事单纯的人像摄影的人很少,大家都转向人物摄影。

很多人都以为人物摄影就是人像摄影,这是一个误区。所谓人物摄影,一般指的是现场抓拍,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其实就是纪实类的人物抓拍、街拍,以及与人有关的新闻摄影。而纯正的人像摄影,绝对是靠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双方合作的人像摄影。比如我拍的那批老艺术家肖像实际属于人物摄影,我不是在影棚里拍的,拍照的光源是电视台采访时打的灯光,我根据现场选角度拍摄的。

孙:你怎么评价国内人像摄影界目前的状态?跟发达国家的人像摄影有没有距离?

梁:我国目前的人像摄影水平跟国际相比差距过大。我国现在的人像摄影受市场冲击太大,丢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他人,殊不知大众的审美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提升。很多人像摄影师现在没生意做,没市场,但不要怨市场不好,不要怨别人,而是自己没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我们的人像摄影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港台影楼的介入。而日、韩以及欧洲的人像摄影仍是以传统风格为主,且至今还是很注重传统,把传统经典延续了下来。反而我们受市场冲击把自身的经典弄丢了,被商业利益驱使而淡化了传统技术。

肖像(1995年获辽宁省第7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梁达明 摄

歌唱家郭兰英 梁达明 摄

表演艺术家李默然 梁达明 摄

1989年,海口市龙昆路上最后的一片田地。海南建省之初,海口仅是个20万人的小城市,市容破旧不堪,马路上没有红绿灯,城市周围仍被大片大片的荒野和耕地包围着。初到海口的“闯海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楼林立中,汽车与耕牛并驾齐驱。 黄一鸣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