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芯克访谈录
每次涉足一个领域拍摄,就犹如研读一门专业课程。
王芯克
浙江青年时报社副总编、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银、铜奖,全国地市报摄影“十杰”记者,浙江省飘萍奖,浙江省优秀摄影家。
“有想法”就是独立思考、走在前列、与众不同。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你是哪一年开始做摄影记者的?拍过哪些专题?
王芯克(以下简称“王”):1993年前后,浙江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报纸开始改版扩版,需要大量人才来充实新闻队伍。我去应聘《浙江工人日报》的时候,我的《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专题已经拍了多年,在海内外都专版发表过,编委会看到专题后当场就录取我了。
我进入报社以后,拍了《钱江潮》《高铁基石》《大运河重生》《复活古窑左右为难》《杭州湾鳗苗捕捞》《一个三峡移民的杭州生活》《坚守自主品牌的汽车智造者》《半个多世纪的非遗坚守者》《残疾人的驾车梦》等专题。其实,我在当记者之前就已经在拍专题了,如《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我在道口拍了30多年,从当年往来的蒸汽机到后来的动车,再到道口被改造成立交桥,见证了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其他专题还有《水乡乌镇》《水乡绍兴》《杭城记忆》等。
孙:你曾说过,摄影记者应该去做一些有想法的报道,这里的“有想法”指的是什么?
王:摄影人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行路者,无论是拍新闻还是专题创作,我都不喜欢抱团出行或集体行动。我理解的“有想法”就是独立思考、走在前列、与众不同。当计划的专题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同行时,我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拍摄专题的益处在于,确定一个专题后,需要不断地深入拍摄,逐渐对这个题材、领域比常人更了解和熟悉。
孙:你拍摄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你是如何选择拍摄题材的?
王:我拍摄的专题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甚至是童年记忆的追寻。比如我外婆家在桐乡,小时候我常去那里,自拿起相机后第一个拍摄点就是桐乡乌镇。从印刷、电子媒介的文学奖、影视剧,到多媒体融合的戏剧节;从老茶馆的口口相传,到百兆宽带上桌面;从村民挑担赶集,到互联网大佬云集……多种元素的发展和演变,使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一个“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地球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30多年来的影像记录恰好见证了这一变迁。
孙:你拍摄的专题屡屡获奖,你认为拍专题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王:从拿起相机那天起我就喜欢拍摄专题,因为我认为很多内容一张照片说不清,持续跟踪拍摄既可以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又可以积累一定的影像资料。作品获奖,实际上和这个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这个时代本身就很精彩!
我认为拍摄专题的益处在于,确定一个专题后,需要不断地深入拍摄,逐渐对这个题材、领域比常人更了解和熟悉。比如我拍了十多年钱江潮,对潮水的习性、规律有了深度的了解。到后来吹着江风,就能分辨出潮水是大还是小。此外,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拍摄专题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我认为获奖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生活阅历的丰富,并且每拍一组专题都对我拍下一组片子有帮助。
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无论从题材发掘还是呈现形式上,从单一到多元,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孙:你为什么喜欢拍摄系列专题?在拍摄时需要注意什么?(www.xing528.com)
王:因为每次涉足一个领域拍摄,就犹如研读一门专业课程。拍摄前会做很多功课,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就会比常人多得多,当专题完成了,这门课也就结业了。有时还会触类旁通地引申出新的拍摄题材。
孙:哪些摄影元素会经常出现在你的作品里?
王:瞬间。每个人对瞬间的理解和把控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题材,因为瞬间不同,作品表述的内涵和想法完全不同,而且利用135相机的小巧灵活来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最令人心跳。
孙:你如何平衡日常工作和个人创作,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王:我的原则是先满足新闻工作的需要,创作是第二位的。我一直认为,单位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把自己的事也做好了。我从不把工作和创作看作是一种矛盾,工作是必修课,应不折不扣地完成,而创作则是个人所见所思的抒发。我没有休假的概念,我觉得,创作就是最好的休假,工作和创作融为一体是最完美的。
孙:有声音说,纪实摄影发展遇到了瓶颈。你怎么看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
王:事物的发展都可能会遇到瓶颈。近1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无论从题材发掘还是呈现形式上,从单一到多元,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要想攀登高峰就必须面对崎岖和坎坷。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了“瓶颈”就退缩,更不能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付之东流。
既然是中国摄影家,就应该尽力去讲好中国故事。
孙:现在有种说法认为,国外的纪实摄影主要是发现苦难与问题,并呼吁政府解决,而中国的纪实摄影只是一种记录性的摄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王:谁能保证任何事情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和完美?既然是中国摄影家,就应该尽力去讲好中国故事。
孙:你今后的拍摄计划是什么?
王:一如既往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除了对之前专题的延续,目前计划拍摄一组文化传承方面的专题,正在做切入和呈现方式上的准备。
《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之一 王芯克 摄
1996年的杭州,拥堵严重时,列车停下来让行人。
《高铁基石》之一 王芯克 摄
2010年沪杭高铁工地上,建设者最大的心愿是完工后,拿到工钱,早日回家。
2008年4月,中国西藏阿里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 王琛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