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受众是宣传策略的检验者。任何的宣传策略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把握好对受众的角色定位。只有适应受众的兴趣、特质和阅读偏好,用事实说话,才容易被受众接受。笔者认为,中国在中南半岛国家的宣传策略必须至少关注以下三类受众。
第一类受众是中南半岛国家的华侨华人。参照王赓武的说法,海外华人至少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十分关心中国的事务”;第二类“主要想维持海外华人社会组织的力量”;第三类“则埋头致力于在居住国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2]无论是哪一类,他们有一个共通之处,即“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国家立场,在维护和提升本国国家利益同时,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被不同的国家利益所分割和利用,所以华侨华人总是置于国家间利益的矛盾与联系之中,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身份与认同的多样性及其行动的复杂性。[3]考虑到中南半岛国家华侨华人的情况各有不同,不可能施行统一的宣传策略,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聘请或邀请当地的华侨华人、华人组织参与宣传方案的制订和推进,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类受众是中南半岛国家的中上层人士和青年群体,因为他们能够将当地的公众舆论导向积极的方向。长期以来,在中南半岛国家,中上层人士或是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或是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或是影响社会的舆论导向。其中,知识分子是重中之重。他们成名于当地或国际学界,多数就职于本国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其他中上层人士更为深入,而且能够广泛地影响当地的公众认知,并引起本国决策层的关注。可以说,他们“对住在国政府和民众了解中国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4]对于中上层人士,有必要及时、准确地向其介绍中国在各方面的政策与动向。至于中南半岛国家的青年群体,应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比如,在思维习惯上,他们多数排斥说教式的宣传,喜欢“寓教于乐”,并乐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5](www.xing528.com)
针对上述这两类受众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以受众为导向的宣传策略。目前,中国在对外宣传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海外传播平台的获取,包括建设海外电台或者租用时段”。可以说,“大量的项目还停留在依靠国家投入生存的阶段”。[6]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视角来看,在海外“发展调频落地广播”是一个可行的次优方案。[7]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曼谷分台为例。泰国几乎所有的广播频率已分配给该国的军政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多数没有开办电台,而是借助拍卖等方式将广播频率的经营权转手给当地的私营公司。因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泰国的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公司,竞拍到曼谷FM103调频台的播出权。[8]曼谷FM103调频台充分利用了私营部门及当地的人才资源,聘用的本土人才比例较高,“大多具有多年广播节目制作经验或行业营销经验,熟悉泰国广播市场运作”。同时,该台制作的本土化节目比例较高。“有关中国文化、旅游、经济、美食、养生、教育或科技等方面资讯,由当地主持人以聊天方式播出,形式轻松活泼,符合当地受众收听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和可信度”。[9]
第三类受众是跨界民族。关键在于把汉语宣传转化为以跨界民族语表达的文化产品。可以采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来整合现有的媒体资源。这不仅可以解决宣传覆盖面有限的问题,还可以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有效性。目前,可供参考的案例之一,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该自治州“80%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线上”。当地电视台不仅建立了民族语译制中心和民族文化频道,还每天译制各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同时,电视台还精选、翻译电影、电视剧和科教片,并录制了一批民族语的文艺节目和纪录片。[10]在此基础之上,在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将民族语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步上传到互联网,让一部分跨界民族受众利用互联网直接观看或收听;对于条件不足的受众或地区,可以考虑利用边境村寨现有的广播系统,采取“无线调频/互联网+村扩音喇叭”的方式收听民族语节目。[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