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英国对缅甸进行殖民之后,佛教僧众在宗教和社会中的地位大为降低。英国的殖民当局,甚至没有正式承认佛教。[133]在殖民时期,缅甸佛教一度失去了原有的国教地位,从“至高无上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变成被压迫的宗教”。[134]此外,缅甸的部分山地民族,例如“山地克伦族、钦族、克钦族、纳西族、傈僳族、那加族和少量的克耶族”改信了基督教。[135]
与此同时,缅甸的寺院学校(尤其是在册的寺院学校)也大幅度减少,“1916年有3418所,到了1925年仅剩1182所”。[136]虽然,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在缅甸兴办了近代教育,建立了一些新型学校,但是其“目的不在于发展缅甸民族文化,而是为殖民地机构培养办事人员”。因此,当时绝大多数缅甸人依然“深受缅甸传统文化的影响”。[137]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告独立并成立缅甸联邦。此后,缅甸佛教摆脱了殖民时期的桎梏。[138]独立后的缅甸宪法强调了佛教的特殊地位,议会则通过《佛教组织法》、《巴利语大学与达摩师法》、《巴利语教育法》等一系列有关佛教的法令,为弘扬佛教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与法律依据。[139]佛教由此再度“成为全体国民的精神寄托和传统文化核心的标志”。[140]
与缅甸佛教相比,该国华侨华人的遭遇则是差强人意。与其他中南半岛国家的华侨相比,缅甸华侨人数不多且与缅族关系较为融洽。[141]在缅甸的殖民时代,“掌握英语是各族群是否能进入主流社会的先决条件”,而华人华侨则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殖民当局对华人华侨兴办华文教育采用比较宽松的政策。一时间,“差不多10户以上华侨居民的地区就有1所华文学校,而较大的城市例如曼德勒、勃生、毛淡棉等地的华文学校密度更大”。[142]19世纪末,缅甸出现了由华侨华人兴办的华文学校,即1872年在仰光开设的一间教授华文的私塾。1904年,缅甸华侨华人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华文学校——中华义学。[143]与之相比,缅甸的华文报刊起步较晚。据考证,最早的华文报纸《仰江日报》创刊于1903年。[144](www.xing528.com)
1930年,缅甸的华校总数为208所。1942年5月,日军侵占缅甸时,当时缅甸有13家华文报纸,全部被迫停刊。二战结束后,尤其是缅甸独立之后,该国的华文报刊又得以复苏。[145]1948年缅甸独立后,除了要求私立学校办理登记之外,并未对华文学校加以限制。[146]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政府执政,华侨华人开始受到限制。在其后的49年,直到民选的吴登盛政府于2011年3月上台,缅甸长期由军人政府统治。[147]1961年,缅甸军政府对学校进行军事管制。1963年,军政府限令华校每日仅教授1小时的华文课程。1965年4月,军政府颁布了《私立学校国有条例》,“将私校一概收归国有,限定校长、教师均由缅人担任,课程须用缅语讲授,华侨及华人子弟升大学时,不准报考医学、法律等系”。[148]次年1月1日,军政府强制关闭了“华文报刊在内的全部外侨报纸”。[149]
当时,在缅甸“设立二十人以下的‘私塾’也要经过登记批准”,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很难学习中文。[150]缅甸关闭华校之后,许多华人已不会说中文。直到1981年,缅甸华人学者西门穆(西汀穆)受到当地印度、巴基斯坦侨民通过教《可兰经》学母语的启发,以教授佛学为名,组织当地的华人华侨学习中文,变相地恢复了华文学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缅甸的曼德勒、密支那(Myitkyina)、腊戍(Lashio)等缅甸北部城市的华人华侨,都办起了这种教授佛学的华文学校。[151]1988年9月18日,以苏貌将军为主席的“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了缅甸政权,此后缅甸对华人华侨的政策才出现了实质性的改观,华文教育再度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