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缘文化关系的变迁: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

地缘文化关系的变迁: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由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在许多方面丧失了文化选择的自主性”。[7]20世纪20—30年代,中南半岛国家的华文学校、报纸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加。从整体来看,中南半岛国家的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尚未被完全割断。但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地缘文化关系,还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平缓的时期。本章依据这一特定时期华侨华人在中南半岛国家的不同境遇,分为以下三节加以阐述。

地缘文化关系的变迁: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由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在许多方面丧失了文化选择的自主性”。[1]其间,西方文化对中南半岛国家的教育模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比如,“越南和柬埔寨(老挝在某种程度上)采用法国高等教育模式,独立后改为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泰国兴办地方大学是以美国创办州立大学为样板”,新加坡吸收了英国的办学模式,“马来西亚的大学基本上是英国高校的翻版”。[2]相比之下,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是不重视或很少重视的,因此,中南半岛国家的华文教育都是由华人社会资助兴办的。[3]正如古鸿廷的分析:

华文教育在本地区之发展已近百年,在不妨碍其殖民统治的情形下,英殖民地政府采放任政策,任其自由发展,殖民地政府之态度固缘于其统治目的在经济之剥削,亦因其视华族移民为外来之短暂居留者而不愿负华族子弟教育之责任。[4]

华文教育是华人华侨社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在中南半岛国家的华侨华人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一方面“创办形式不同的华文学校,教授华语”,另一方面创办华文报纸。[5]对于华人华侨而言,他们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注重教育这一传统,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华人族群内部的凝聚力与认同感”。[6]

在这一时期,华文教育与华文报纸相得益彰。可以说,华文教育是华文报纸的依托,而华文报纸则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深入发展。[7]20世纪20—30年代,中南半岛国家的华文学校、报纸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加。(www.xing528.com)

不过,中南半岛国家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同化政策,特别是限制甚至完全取缔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8]1954年,东南亚条约组织在冷战对峙中成立,该组织“对中国存有很多疑惧”。至于其后创立的东盟,其五个创始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中国尚无正常的外交关系[9]后来,随着冷战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逐步升级,中南半岛各国政府担心华侨华人“因受华文教育所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进而转变为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产生‘国中有国’的政治危机”。[10]因此,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华侨华人实施了同化甚至排斥政策,导致当地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报纸的发展陷入了低谷。从整体来看,中南半岛国家的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尚未被完全割断。加之,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佛教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地缘文化关系,还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平缓的时期。

本章依据这一特定时期华侨华人在中南半岛国家的不同境遇,分为以下三节加以阐述。第一节探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这三个国家在冷战期间对华侨华人多采取强制性的同化政策,甚至排斥政策;第二节探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冷战期间,这两个国家对华侨华人采取渐进性的同化政策;第三节分析泰国和缅甸,与上述五国相比,这两个国家对华侨华人的同化政策介于“强制性”与“渐进性”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