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及重要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及重要港口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通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主干线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往来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诸多海上跨境通道,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80]当时,中国的番禺、徐闻、合浦和交州等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港口。[88]10—11世纪,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及重要港口

连通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主干线的一部分。据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主干线分为“东海起航线”与“南海起航线”:

(1)东海起航线又分北线和南线。北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或莱州(今山东掖县)起航,北越渤海,经百济(今朝鲜)、对马、壹岐等岛,抵日本博多(今北九州)、难波(今大阪);南线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起航,横渡东海直抵日本各地;(2)南海起航线又分西线和东线。西线自雷州半岛或广州起航,过南海,经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分支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地),横穿马六甲海峡,再经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阿拉伯至非洲东海岸各国,支线进入红海波斯湾,可抵西南亚诸国;东线自广州、泉州或漳州月港起航直抵菲律宾首府马尼拉,再横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分别往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诸国。[75]

由此可知,连通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南海起航线”的西线。究其历史,缘于中国的西汉时期。当时,由于马来半岛各国与中国互通香料及丝绸,而且“以后越来越频繁,丝绸和香料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往来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诸多海上跨境通道,被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76]

其间,许多佛教僧侣纷纷借道海上丝绸之路,“东来译经和布道”。[77]南北朝时期,往来于这条跨境通道的中外僧人有“智严、昙无竭、道普、佛驮跋陀罗、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僧伽婆罗、拘那罗陀(真谛)、须菩提等人”。[78]另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唐代西行求法僧共60多人:

并州常慜及弟子,益州明远、义朗、智岸、义玄、会宁,交州运期、木叉提婆、窥冲、慧琰,爱州智行、大乘灯,高昌彼岸、智岸,洛阳昙润、义辉、智弘,荆州道琳、昙光、慧命、无行、法振、乘悟,润州玄逵,襄阳灵运,澧州僧哲、大津,梁州乘如、贞固、道宏、法朗等人。[79]

其中,“义净是中国佛教史上海路西行求法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僧人,他往返俱循南海海路”。[80]

当时,中国的番禺、徐闻、合浦和交州等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港口[81]以合浦为例,公元1—5年,汉朝使节从广西合浦乘船,经越南、柬埔寨,渡暹罗湾,越过克拉地峡,而后乘船至印度。[82]当时,据《汉书》记载,汉朝使节的行程如下: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在泰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在缅甸),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在印度南部),民俗与珠涯(海南岛)相类。[83](www.xing528.com)

另有学者依据上述记载,详述了当时汉朝使节的具体行程:

汉使远航南亚的航期,按常规推算,应在11月趁东北季风自徐闻,即今雷州湾岸的雷州市的海康举帆启程,沿着海岸绕过雷州半岛到合浦,再沿海岸南行到日南障塞,然后再沿中南半岛的海岸到达半岛顶部,向马来半岛直航。这前后经过5个月的航行到达都元国,即今龙运,这时大概在次年的春天3月间。到夏季西南季风起时,又趁风向北航行4个月,到湄南河口的曼谷附近的邑卢没国;然后沿暹罗湾海岸经20多天南航,到克拉地峡的东岸谌离国,弃船登岸,步行十多天,到克拉地峡的西岸夫甘都卢国,换船正好再趁北印度洋的东北信风及洋流,沿孟加拉湾的海湾,弯曲地向西南航行2个月,到达印度南端的黄支(建支)。回程则自锡兰经马六甲海峡到皮宗后回国。[84]

另据史料考证,海上丝绸之路还可以细分为南、北两线:

(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自日南边塞(出海口在今越南岘港)或徐闻、合浦出发,沿印支半岛南下,船行五月,到都元国(今越南南圻一带),全程1060海里,船再行四月,到邑卢没国(今泰国华富里),全程840海里,再船行二十余日,到谌离国(暹罗古都佛统),全程约100余海里。由谌离国登陆,横越中南半岛,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蒲甘地区,与下缅甸直来人居地,包括萨尔温江入海处和仰光一带),全程300公里。再船行二月余,到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志补罗,出海口为马德拉斯),全程1728海里。黄支之南有巳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自黄支出发,船行八月,到达皮宗(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一带),全程1700海里,再船行二月,经新加坡、西贡,到日南、象林界(今越南岘港),全程1700海里。[85]

鉴于汉晋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尚不发达,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海陆兼行的航线”,由分段航行、沿岸各部族“转送”的方法进行运输;其二,航行“耗时惊人,由海路至印度的往返,整整花费了20个月的时间”。[86]从上述的史料分析来看,在中国的航海技术尚不发达时,“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南半岛国家有两个重要的中继点:其一是“海上的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其二是“中南半岛南端的克拉地峡”。[87]

汉唐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拓主要是沿陆路拓展,尤其是西域方向,海洋方向的发展有限。[88]10—11世纪,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一方面,中国的宋朝在北方的陆路交通,受到辽、金、西夏的阻隔,不得不将其地缘政治中心南移;另一方面,中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晋时期利用横越马来半岛的海陆转运路线已被废弃,马六甲海峡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最重要的中继点。[89]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曾有过数次开发克拉地峡的动议,均无果而终。比如,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纳腊萱国王曾计划开凿一条穿越克拉地峡的运河,以便连通泰南地区东西两侧的泰国湾与安达曼海。这一提案在曼谷王朝五世王时期再次被提上议程。但是“工程难度之大已经超出了当时泰国的能力”,加之缺乏国际合作,该提案长期无人问津。近期,该提案再度被提上议程。但是,近年在泰国南部地区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又给这一提案带来了明显的安全隐患,比如,“运河一旦开凿,将在地域上进一步给南部分离主义势力以便利,不利于泰王国的版图统一”。[90]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这一提案仍存诸多变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