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联和作用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联和作用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存在密切关联。透过法律行为,每个人可以自由创建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而为达成一定的法律效果将内心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即为意思表示。亦即,为没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的人,得受成立的合同的拘束。民法通常就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分别设其规定,系与此点有关。其二,使法律的效果发生者,系法律行为,而意思表示只不过是使法律行为的拘束力得以正当化的要件。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联和作用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存在密切关联。如前述,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绝大部分是根据私法自治原则建立的,而实现私法自治原则的工具,正是法律行为。透过法律行为,每个人可以自由创建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而这种法律关系的结果,系发生私法上的权利变动,引起私法上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之所以能产生法律效果,不仅是因为法律如此规定,也是由于从事法律行为的人希望他的行为能产生法律效果。因当事人对内在的、未表示出来的意思无法知悉、明了,所以需要对方当事人将自己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法律效果也只能基于对外表示出来的意思而发生。而为达成一定的法律效果将内心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即为意思表示。[16]由此,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即系意思表示。[17]

尽管如此,但在具体的细微点上,法律行为(例如合同等)与意思表示又并非铁板一块,它们作为处理和对待不同侧面的问题的制度,[18]具体又有如下两方面的功能区分:[19]

其一,意思表示的主要功能,乃系它是法律行为的要素,是说明法律行为的拘束力的根据。亦即,为没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的人,得受成立的合同(法律行为)的拘束。但是,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的人,可否定合同的拘束力。与此不同,法律行为所关注的是其内容的侧面,即何种内容的合同得成立、它是否系被允许的内容等。民法通常就意思表示(真意保留、通谋虚伪意思表示、错误、误解、重大误解、欺诈、胁迫)和法律行为(公序良俗、强行规定)分别设其规定,系与此点有关。例如在比较法上,《日本民法》第93条至第96条系否定意思表示的效力,并基于此而否定合同的拘束力的规定;与此不同,其第90条至第91条则是涉及业已成立的合同的内容是否适当的规定。(www.xing528.com)

其二,使法律的效果发生者,系法律行为(例如合同等),而意思表示只不过是使法律行为(例如合同等)的拘束力得以正当化的要件。换言之,基于意思表示,并不能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而只有基于法律行为才能产生。此点就合同而言是清楚的,在单独行为,因意思表示就是法律行为,所以也是清楚的。但是,在遗嘱等,只表明真意尚不够,为了发生法律效果,还要求有方式(形式)。易言之,即使于遗嘱的场合,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也系可以分别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