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示九一八事变图片:十年过去,东北无家可归

展示九一八事变图片:十年过去,东北无家可归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九一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无家可归。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作者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了。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将右手放在胸膛上,庄严宣誓,齐唱国歌!

展示九一八事变图片:十年过去,东北无家可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1)请看,这里有……(白桦林、红高粱、人参、貂皮、鹿茸),更有广袤的黑色的土地。

(2)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

(3)对比:这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象,你信吗?但是这就是事实。

2.介绍背景

播放微课“九一八”。

3.引入课题

1941年9月18日所作。“九一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4.目标展示

(1)了解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学习文本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难点)

(3)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爱国并立志为家乡作贡献的精神。(重点)

5.字词积累

炽痛( ) 泛滥( )

呻吟( ) 嗥鸣( )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碾( )

辘辘( ) 污秽( )

(二)品读家乡印象

1.整体感知这土地——家乡美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微课,学生听读品味家乡的美。感知写家乡景物和家乡生活的图景。刚才大家听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对这片土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你来说:这在记忆中是一片__________的土地;也是一片__________的土地;现实里却是__________的土地。学生各抒己见。以下具体分析。

2.认识土地的美丽、丰饶

(1)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这块土地的美丽、丰饶呢?(板书)描绘到的语句是不是比较多?那你就告诉大家在第几段,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吧?

(2)这么美丽、丰饶的土地,这么丰富的景色描写,我们以第一段中的文字为例(投影),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美感呢?(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请你选择自己读起来感觉最好的一两句,给大家读一读。

(3)加点的文字。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质疑:问题一:去掉修饰语或是删掉一些景物描写可以吗?为什么?

3.认识土地的欢乐、耻辱

(1)同学们,作者热爱、怀念着这片土地,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个美丽、丰饶的地方吗?(提示:作者还描写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什么情景?)(家乡生养了他,家乡的土地上印下了他无数的脚印。)

问题二:文中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呢?

(2)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呢?(学生思考时老师可范读)(快乐)

(3)问题三:这部分描写中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会用“埋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九一八”)过渡。(www.xing528.com)

(4)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学生说,老师补充:1931年9月18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一天,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对东北的侵略,东北沦陷了,东北人民从此成了亡国奴)

(5)那么在回忆家乡的美好情景时,除了对家乡土地热爱和怀念之外,作者还会带着什么心情呢?

(小结:这么说来,作者在回忆家乡的土地时的心情,也许是完全沉浸在美好中的热爱、欢乐,也许还带着忧伤和沉重)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体会,分组朗读第二段中回忆的文字,一组读曾经的生活,一组读春天的生机,一组读秋天的收获。(投影文中语言)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齐读“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7)大家读得都很好,注意到后面的省略号了吗?你还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手指屏幕:多么——)

续说“多么”句。

但是,“九一八”之后,现实里却是__________的土地!这块土地就被侵略者无情地打上了哪些印迹呢?(提示: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言?)指名答。(污秽、耻辱)(板书)

(三)触摸情感脉搏

1.体悟情感

美丽丰饶的家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呻吟,快乐富足的生活被污秽和耻辱取代,十年了,东北的父老乡亲依然流浪,东北人民不想念家乡,不想回到家乡么?请听:

(1)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一曲《松花江上》来感受那惨痛的历史吧!

(2)(语调低沉)作者不得不离开了家乡,在关内流浪,但他何曾忘记自己的家乡?请看他的笔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让我们想起东北黑土地上的——红高粱。红高粱,代表了他的家乡。家乡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乡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头上!

在文中,作者情难自抑,他纵情地倾诉着对家乡土地的一片深情。请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抒情的语句,一边画一边动情地朗读。

(3)请读出你画出的抒情句,说说:这是一片令“我”__________的土地!(可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来填空,以便理解关键词句)学生读、说。

随机指导朗读:他读得怎么样?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教师要抓住时机来引导重点词句的理解)

①“炽痛”:热烈而深切。什么意思?为什么?(十年了,有家不能归,有乡不能回)

②“泛滥”:一般用于何处?(洪水)这里是用来表现什么?

(4)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作者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了。老师也选择了其中一些,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地朗读吧。(投影,突出关键词)

出示多个抒情句,配乐齐读。(大家读得真投入!)反复跟读读出感情。

随机品味人称的变换。作者感情的变化,先是平稳亲切的回忆,把东北大地比作母亲,用第三人称,随着回忆的加深作者的情感逐步变得激动悲愤,直到想让这片土地重获自由的迫切心情,改用第二人称,这种情感抒发得就淋漓尽致了。

2.倾听誓言

(1)是啊,作者内心郁积了十年、火一般炽热的情感更加无法遏制。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课文的题目“土地的誓言”,原来是“作者怀念家乡的土地而发出的誓言”呀。

(2)这些情感句中哪些是作者震撼人心的铮铮誓言呢?

指名读。应该怎么读?(读出坚定语气)

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坚定?还有哪些誓言呢?

(3)这坚定的誓言仅仅应该由端木蕻良一人发出吗?(不!包括全体东北同胞,包括每一个炎黄子孙)

说得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土地去战斗,甚至牺牲,去洗刷她的污秽与耻辱。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自己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一起宣读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吧!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将右手放在胸膛上,庄严宣誓,齐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结束语)诗人艾青有一首诗,叫“我爱这土地”,老师就用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一起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板书设计

图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