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项脊轩志》这个课例看好的优化方案

从《项脊轩志》这个课例看好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出细节传情这一教学重点教材重点。结束语分两部分设计,结语一:项脊轩,作为一处心灵憩息的家园,承载了两种悲喜交加的情感,见证了三世家道中落的变迁,记录了三个刻骨铭心的女人。这个结语是在学生由文本阅读到课堂训练的总结。《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三个女人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可以说每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从《项脊轩志》这个课例看好的优化方案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落的实

突出文本抒情性强这一特点,重点解读作者归有光在文本中寄予的悲和喜情感,以及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突出细节传情这一教学重点教材重点。抓住文本的线索“多可喜,亦多可悲”,以“一轩寄两情写三位亲人事用四种方法来托起”为设计思路,项脊轩寄托作者悲喜之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三位亲人的故事,用巧妙的结构关乎情,用细腻的如临其境的细节渲染情,用质朴的语言表述情,用形象生动的叠词铺垫情,这种解读很巧妙地厘清和简化文本,使文本脉络清晰,课堂设计脉络清晰。

(二)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落的实

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的过程。

1.教师教学的“引”与“结”落的实

导语的设计:引用白居易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饱含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然后用史铁生的母亲,朱自清父亲李密祖孙二人的感人亲情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下文的情感体验做铺垫。在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而且这堂课的指向性和目标非常清晰了,针对性强、情境性强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顺其道而行之。

结束语分两部分设计,结语一:项脊轩,作为一处心灵憩息的家园,承载了两种悲喜交加的情感,见证了三世家道中落的变迁,记录了三个刻骨铭心的女人。几多憧憬几春秋,一度思亲一怆然。

正所谓:方丈小屋,寄人心头悲喜;八尺枇杷,寓人身后忧愁。

这个结语不仅是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小结,更应该是对作者情感的总结,是对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知作者情感的总结。经典而又文化气息浓厚的结语未尝不是对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熏陶渐染。可以说结语不仅是课堂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语文教学教育的一部分。

结语二:可见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一颗体验爱的心,希望同学们珍视亲情、关爱亲人,不要让爱都成往事再去追忆。让学生体验教材,回归生活。这个结语是在学生由文本阅读到课堂训练的总结。是学生从进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总结,是学生由源于文本的学到应用文本的实践的总结。是由文本到生活的总结。既是这节语文课的结束,也是学生新生活的新视野的开始。为学生种下生活的希望的种子。

2.教法设计运用落的实(www.xing528.com)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模式多样,但经过课改洪流的大浪淘沙,到今天为止,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没有朗读品味涵泳的讲解分析可能会很快地指向本课的目标,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交流、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还有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这节课教师把文本学习的权力回归学生,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真正让学生心动起来,情撩起来,与作者交流,与心灵互动,教师则适度地点拨参与互动,课堂上看不到轰轰烈烈激情澎湃的讲演,只有学生感悟思考交流,“无媒体之乱耳,无讲解之劳形”。

3.拓展延伸落的实

拓展延伸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一个错误的共识,这个环节应该在文本学习结束后。实际上一节语文课处处以文本为本,处处又超越文本,就本节课而言,导入新课里白居易的话,史铁生的母亲,朱自清的父亲,李密祖孙二人的感人亲情等都是拓展,教学文本的过程中几次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或点评或概括或点拨。例如,学生赏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教师如此点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崔护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联想起苏轼的悼亡妻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出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段点评化用了崔护、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诗化了语言,阐明了意境,拓宽了视野,升华了主旨,感染了课堂!例如,讲完悲喜之情的内容后,又用对联作结。

《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轻轻掩上书卷,四百多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那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历历在目!对联的运用既概括文章内容,又诗化了课堂。这些都是拓展延伸,妙语连珠,既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的旁征博引,更是对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这才能体现语文课的宽度和深度,这才能让学生不陷入“有知识没文化”的境地。最后的练笔更是对文本写法的延伸和举一反三的训练。让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读写不分家江山各半壁落到实处。

4.教学结构安排落的实

先整体感知。用巧妙地导入为后文学习做铺垫。然后用一个主问题“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个女人(先妣、大母、吾妻)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线索)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其次进入文本的品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解决文本表面问题“喜从何来?悲在何处?”提取文本信息。并为后面品味这悲喜之情如何表达做铺垫。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师生的互动解决情之表现手法后,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以致用。通过写生活中人和事的练笔达到阅读与写作互通共赢的目的。可以说每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5.文本情感把握落的实

此文本是一篇以情制胜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师生都游离于文本情感之外是大忌。凡流传度广的文本皆是至情之文。作为文言文如果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文言知识层面,那学生将失掉对经典的品味,这样学生怎能不厌恶、惧怕文言文的教学呢?这篇文章我们初读之后是没有办法感知到,必须要深度品味,因为作为抒情性强的文本只有一二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其他句子多为描写回忆叙述类句子,归有光复杂的情感融于叙事描写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从朴实的文句中提炼、揣摩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导入在这节课的成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以白居易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引语,然后用史铁生的母亲,朱自清的父亲,李密祖孙二人的感人亲情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下文的情感体验做铺垫。这种以情引情的做法是有效的。以这些情寓其中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文本既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又做了技术上的暗示,可谓一石二鸟。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的朗读阅读中自我感悟品味涵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加上教师开合有度入情入理的点拨点评,在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之中,文本中的感情自然而然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流碰撞。实现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阅读境界。最后小练笔的环节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的提升环节,运用所学情感表达技巧和前面积累的情感体验从文本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生活,能为学生的精神情怀打一些底子,面对当今喧嚣的社会、浮躁的心灵、错位的亲情,未尝不是一处绿荫、一泓甘泉、一杯香茗,虽然他只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课课如此,相信语文教学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终结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