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1.可以从标题入手
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本深刻的中心内容和写作意图。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可以从结尾入手
如《社戏》的结尾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么文章必然要紧紧围绕此句展开,课文仅仅写的就是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吗?直击写作意图与中心主题。(www.xing528.com)
3.可以从文章的开头入手
如学习《背影》一文,可抓住课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设计问题:我与父亲几年不见,“我”为什么不能忘记他的“背影”?作者为何不说最不能忘记父亲或父亲的某句话某个动作,而说是“他的背影”?此问题指向于对文本主题的解读和写作构思技巧的解读。直接关涉我们阅读教学的两个基本点:理解文本的“形与神”及形与神的统一。
4.抓住重点词句和关键细节设问
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为什么要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这一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在于探究文本内容主题、人物性格的核心、悬念设计情节构思等技巧。还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以问:文中多次写到“笑”,都是谁在笑?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他们为什么要笑?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到人们的笑?这个问题落脚点在于引领学生思考文本的深刻含义以及这种以乐写悲的特殊艺术效果。因此,好的问题大多都能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扩充学生的思维容量。所以,整体、概括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发问,能充分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磨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