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也在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素养品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研方面
1.语文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对课标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把握更准,对课标的要求研究得更明确。我们和语文组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不论是组内观摩研讨课,还是新老教师结对同课异构,还是参加各类竞赛课,都有一个明显的尺度标准,必须尽力去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作为评课的一个必须要素,这两年的活动中教师对文本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明显加强,教学中对课标规定的人文性、工具性的失衡现象有了明显的匡正行为。
2.对统编教材的理念和特点把握更准
统编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结构。突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尤其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建构适合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特别是统编教材加大文言文比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等设计理念得到了清晰的理解。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完全打破过去不管不顾教材编写特点,只是一味地教课文,训练答题技巧,几乎很少关注单元提示和课前提示的局限,更加重视单元备课,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者意图和文本的共同特点,实现单元教学与文本教学的一致性。比如九年级第三单元的文言诗词教学,首先从单元提示中就可以发现本单元所选文本除了是经典篇目之外,更是从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人物的作品学习中让学生体味作者身处困境的那种自我调适的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品格素养。同时有讲读课两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一篇自读篇目《湖心亭看雪》三篇唐诗宋词,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各有侧重和训练,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备课的盲目性。
3.语文教学行为得到优化
(1)能教——能准确把握语文教材,具备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课题组几位教师有的是年轻教师,有的是非师范类专业(美术专业等其他专业)入职的教师。通过这一年的研究打磨,尤其是结对帮扶,全程跟踪指导备课、上课、反思等环节,力促这些教师进入角色。如备课时结对子的解读教材环节就落得实,避开了对教材把握解读不到位的情况。对其他多年的教师则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能紧扣课标和统编教材特点来备教,明显突破了过去比较狭窄的语文教学思路。
(2)敢教——敢于突破教材限制,依托教材中的文化点,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子,再不必过分地去考虑考不考的问题,而是站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方面,国家对国民素养的需求方面,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设计语文教学,打破应试教育的樊篱,真正的向素质教育迈进。
(3)善教——善于创新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渠道,让语文教学成为所有学科中最为激进的课改学科。充分把握语文教学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课标理念,依托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把语文的外延向生活中漫溯,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放在同等地位,开发整合设计各类基于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思路渠道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让学生能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迅猛提升。
4.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促进
本组教师中有几位是多次参与笔者课题的成员,也有首次加入到课题组的四位青年教师。课题组成员同时又是学校青蓝工程的几个结对帮扶成员,师傅与徒弟同在一个课题组,从一开始就把语文教学的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除了指导解决一般的教学问题外,着力指导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的能力,从问题的产生到课题的形成,再到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的形成,设计研究计划,设计并进行各类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课题工作简报的撰写,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都全程参与,手把手指导引领,目前这些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已经从最初停留在知识和理论上,而逐步升格为能够借助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初步设计小课题专题的能力。这是本课题最大的一个亮点,真正实现了以老带新的目的,也促进了这些青年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素质的形成。我想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在语文教学方面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同时课题组教师和语文教研组教师,一改往日科研与自己无关的心态,能够充分的利用每次课题组和语文组听课议课活动,主动联系录课老师,把每次的研讨课、观摩课、亮相课、竞赛课录制起来,进行自我研究反思,同时也作为课题资料供课题组研究学习改进教学。(www.xing528.com)
(二)其次体现在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兴趣方面
1.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量增加
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各类平台“QQ”“微信公众号”“传统文化资源网(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等,引领学生去主动学习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两轮竞赛:第一轮利用网络问卷星的方式,推送传统文化知识题库,精选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知识让他们进行初步学习,边学习边竞赛,从中选出三十位选手,代表整个班级参加第二轮的现场(录播室)的答题竞赛,并进行了全年级的同步直播,效果非常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然后在课题实施阶段除了教师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之外,开展了多次课内向课外迁移的综合实践活动,利用美篇的PPT等图文软件,进行实践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展示,图文并茂、便捷高效,交流范围更广。目前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诗词的部分意象“月、柳、雁、花、燕等”、三十六计、中国象棋、围棋、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荷文化、部分名著阅读、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等都有所涉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和大视野。
2.学生的古诗文储量明显增加
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积累古诗文历来是许多语文教育教学人士的主张,抓住初中学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背诵积累古诗词文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好途径、好方法。在课题形成问题前,我们语文组就达成共识要组织编写我校的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在课题组和语文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用大半年时间完成了诵读诗文的筛选和读本的编辑工作,除了统编教材和课标规定篇目之外,还大量选取了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文一百篇,共同构成了这本校本教材,并确定晨读(7:20分—7:35分)和午读(下午课前10分钟)为诵读时间,结合政教处的检查督促,和每学期三个年级一次的诵读比赛来大力促进这项工作的落实,目前初三学生已经背会读本上的所有古诗文,也顺利通过了教育局年初布置的经典诵读随机考核验收,并在全市中小学生诵读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同时结合中考课标篇目精选教材编制了中考版古诗文诵读读本,方便师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我校初中语文中考的成绩。
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
首先利用闲暇时间背读诗词、诗词接龙、飞花令游戏、成语接龙。其次关注央视和其他电视媒体的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还有老师有意识地将喜马拉雅FM精选传统文化和经典古诗词类名著等节目推广到微信群,并且以长期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收听这些节目,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古诗词兴趣颇浓,比较明显的是学生在作文“我喜欢的( )”文题写作中,很多人选择了古诗词文人来补题,并且能够运用古诗词文人的诗词文句入文来解读和写照古诗人的情怀。还有在学校考试中增设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积累的附加卷考试(30分),学生的平均得分率高于百分之七十。还有学校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大量设计了具有引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题目。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学生写考试作文“我感受到( )的魅力”,在补题时有近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了填写“古诗词”,近百分之二十的人选择了填写“传统文化”,百分之十的人选择填写“语文”,其余的填写主要以“手机、网络、音乐”等内容。毋庸置疑,一年的传统文化的实践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民族情节。
4.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处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除了教师教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之外,学生也应该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经过课题组的尝试,选择了喜马拉雅FM听书软件、微信公众号、美篇图文软件、为你读诗软件、酷我K诗等软件,还有古诗词网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站,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尤其学生对这些软件和网络资源的应用熟练程度甚至远高于学校百分之五十的教师。他们应用美篇制作的每人三十多篇的传统文化图文电子期刊推送朋友圈和全市语文群组,得到了教研室教研员和许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好评。
5.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教师利用课堂和课外讲授古诗词的鉴赏学习方法并推送微课资源,学生利用课堂和课下的自主学习,已经学会能够借助多个角度去品析诗词。例如,意象法、关键词法、典故法、诗词句的地位作用法、表现手法等,使诗词学习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老大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