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它首先应该是基于目前统编教材为蓝本的由“新理念支撑下”的一种实践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课标精神和课改理念为原则,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统编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资源延伸开发,以如何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实践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二)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一方面,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
(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经典古诗词文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5)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实践统编教材更新的理念,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过程和方法
研究思路:本课题着眼于当前和未来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着重以现行统编教材和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因素,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着力拓宽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渠道,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寓教于乐,力求达成稳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继承的目标。
具体思路设想: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采用双线组元结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不仅上好古诗文篇目,还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实践、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利用文本设计特点,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进行迁移,把课内和课外教学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开发与整合相结合
(1)整合文本材料中吟咏自然山水等的诗词篇章,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在优美的文字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
(2)整合教材中与民族精神有关的篇章,并对相关英雄人物的事迹加以补充(引用史料),使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既有形象的感悟,又有理性的分析体悟,达到能够在自身的处事理念中加以内化的效果。
(3)整合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核心价值观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集中地获得引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4)把系统化、厚重化的文本教材整合编写完善古诗文诵读教材,以古诗文为核心,让承载最经典文化的古诗文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熟读成诵的必做功课,让文化中的内涵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涵养学生的心智,推动学生整体精神家园的构建。
3.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4.深入与浅出相结合
对初中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更多更广的需要是在了解层面上,逐步积累完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实践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层理解体悟的过程。
5.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巧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学科,是学科德育的“主角”,传统文化教师更应积极、富于创造性地担当起德育教育的“导演”,编好、导好、演好传统文化德育这出“精彩好剧”,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使传统文化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达到水乳交融、相映成趣,使二者完美结合,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育之中。我们的做法是巧用传统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德育素材,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以点引线开展德育教育,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之中体会、联想、感悟,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6.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利用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缓解学生当前繁重的学业压力,创新学生课业形式,把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课堂展示评比,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在展示体验活动中体验收获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现实教学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学科地位。
7.现代媒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弊端,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观,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联姻,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1)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论述,以此来加强此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www.xing528.com)
(3)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丰厚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边学边研,以研促学,以学促研,提升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和能力。
2.调查法
通过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实践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的状态和变化数据,改进教学和研究;调查研究语文教学中课内课外、文本内文本外相关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情况,经过课题组分析来找准实验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为后续能够深入有效的研究做铺垫,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
这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融合信息技术这些现代媒体,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写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像、传统文化探究活动等)寻求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五)研究步骤
课题拟定两年完成,起止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与课题初始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2)对课题组成员以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3)编写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调查表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组织进行问卷式和现场竞赛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做个初步摸排,为后续研究展开做准备,并进行分析形成了调研报告。
(4)根据调研情况设计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开题论证并依据专家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制订研究计划,初步开展课题研究。
(5)根据学习统编教材的设计理念以及教材特点,尝试对统编教材进行梳理,挖掘文本自身的传统文化要素,分条缕析、分门别类,有重点地整理精选传统文化内容,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预设策略,尝试研究。
(6)构建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利用人人通空间和青铜峡市网络教研及名师工作室平台,设立传统文化相关栏目,制订相关计划推进此课题研究和交流。
(7)培训学习统编教材的设计理念以及教材特点。利用人教微研APP和人教社网络培训平台,针对现行统编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使课题组教师最先最扎实地掌握统编教材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研究、中期评估阶段(2019年1月—2020年5月)
(1)结合信息化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教学研究,实践“互联网+教育”教学的理念。①利用现行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所选文本的特点,挖掘文本中相关传统文化要素适时适度地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分别尝试了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说明文的教学实践;记叙文散文的教学实践等。通过课堂实践的研究来寻求和探索语文教学中不同文体文本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②结合现行教材文本——统编教材来进行创新设计,优化整合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线上和线下分类的方式,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突出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教学实践活动。利用美篇等图文软件,展示和交流实践活动的电子期刊。扩大交流展示的范围和效果,更利于传播传统文化,这种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网络资源运用整合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课程改革,实践“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2)继续修正教材文本传统文化要素的梳理,逐步完善此项研究成果,全面推开实践研究。积极尝试整理现行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的分析图谱。由于统编教材的特殊性,传统文化贯穿每册教材,基于地方性应试教育思想还颇为严重,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还是重视知识的讲述、技巧的训练,对文本中的传统文化比较漠视,所以组织课题组教师在市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梳理工作,以表格方式呈现各册各课的传统文化的提取概括梳理,尝试探究以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3)重点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探索。①对教材和课外古诗词进行整合,由课内到课外收集整理编制了中学生(初中)古诗词诵读校本教材。与学校达成共识,对学生进行诵读的积累要求,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诵读的落实,安排早七点二十到七点四十,午课前十分钟的诵读,非常有效地达成初二学生就可以熟背小学至初中的几乎所有的课标要求诗词和大部分文言文的目标。②在校园和教室设置中华古诗文每班每周一期的展板和黑板报的竞赛展示活动;并结合学校德育活动安排,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古诗文诵读展演活动,精选优秀的进行市级比赛。③结合学校教研活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利用学校新老教师的结对帮扶青蓝计划和学校教研组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进行了每学期两轮古诗文的同课异构活动。④利用宁夏作为智慧教育全国示范省的大平台,我市优先从我校开始进行了空中课堂的实践活动,充分发动骨干教师和名师在青铜峡市范围内进行一课多校的网络互动课堂实践,为全市推进空中课堂的实验积累经验。全力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活动。⑤与市教研室充分对接,由教研室教研员主导,到我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即统编教材使用的教学现场参与式实践观摩活动,通过观课议课和教研员、名师骨干、新上岗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形式,备课、听课、评课全方位的方式指导我校语文教学的课改工作和新教材的实验教学。这些活动其中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落实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
(4)收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信息,总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的过程研究资料。利用问卷星按照计划进行了语文教与学的调研活动,为课题的开展收集相关数据并奠定基础。①由于课题开展使用手机和网络,所以开展了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学习的调查分析;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的家长和师生问卷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强化古诗文诵读改进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③利用春节假期开展了关于春节习俗的传统文化调查分析;④充分结合教研室的安排进行了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调查分析,充分促进和改进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
(5)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创新学生作业形式,以传统文化实践为主题,进行了传统文化探究性活动。利用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和课外资源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推进。课题组设计实施方案,然后由学生在假期利用多渠道收集整理材料,自由分组合作,进行了涉及传统文化种类的40余类探究实践活动,并填写实验探究活动过程记录表,最后把探究活动以电子文档、PPT、美篇、微视频等形式提交,开学分期分批进行课堂展示和网络展示。
(6)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数据和过程性资料。根据课题研究进程,积极及时地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把各期调查分析进行完整的调研报告存档。把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做法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等。
(7)筛选整合古诗文诵读学习读本,预设通读版和中考版两个版本。采用分类整理线上线下分头并进的方式,整合相关资源,实施研究活动。
(8)撰写中期总结,进行中期总结评估。利用第二次到师大研修的机会,进行了骨干研修总结汇报和课题研修工作汇报展示,同时提交了中期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20年6月—2020年9月)
(1)着手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古诗文校本教材的整理编辑完善。组织核心组成员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古诗文校本教材通用版的定稿和中考版编辑。由课题组和学校语文组教师尤其九年级教师,针对七、八年级学生和教材特点在课题研究中期进行完的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甄别错误和补救漏洞,完善编辑了古诗文诵读通用版教材。结合历年中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筛选整合优化通用版诵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融合诵读与赏析于一体中考版诵读教材,并打算全市推广应用。
(2)在相应范围内交流展示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成果。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精选学生在一年间课内课外基于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利用各个学校的语文微信群和家校合作群,进行课题成果即学生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美篇的推送和展示交流,获得了教研室和各个学校老师学生的好评。并且我校创新性地采取语文试卷150分制,主卷(中考模式考查120分)与副卷(主考传统文化知识30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文考试(重点放在九年级所有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七、八年级限于期中期末考试),利用七天网络公司的在线阅卷测评分析系统,全方位进行试卷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阶段性测查与动态分析,充分适应当前国家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中考加大传统文化考查力度的要求。
(3)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就开始着手就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总结,撰写了涉及古诗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经验总结和论文,并在课题研究群交流,推荐投稿一些语文期刊,发表论文。
(4)利用现有设备和条件编辑研究成果文集和实录案例集。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课堂实录课例、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报告、实践活动录像以文本和光盘形式编辑成型。作为课题成果保存,为进一步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5)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在课题研究的后期(10月)开始着手对各类数据和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提炼,撰写了结题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