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传承人类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扛起此重任的大旗,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往前走。
记得参加过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它的主题定为“以文激趣”,主要任务是教师要挖掘文本“文趣”,利用合适的手段方式方法“激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情趣、趣味”。选择的呈现主题的观课议课的课题为九年级上册名著文化单元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文。从本次活动的主题来看,紧扣零距离语文的核心贴近文本、贴近学生、贴近信息化时代。文本内在的文趣应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兴趣应该是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的激趣应该是授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通过这样教学打通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之门。从所选授课文本来看,“杨修之死”的可设计因素丰富,完全可以很好地照应体现这一活动主题。从上课情况来看,三位教师都能从文本的核心情节“杨修之死”的原因来设计教学,都能利用多媒体和主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三节课例更加明显地显示出在语文教学的深度、宽度、高度、浓度方面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曹操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得十分老到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做得实在高明,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巧妙。
“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最为翔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诛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为了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既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www.xing528.com)
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排斥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那么生活的深度就应该是语文的深度,浅薄的语文教学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就不能从文本中获得深入理解生活的经验,多角度对文本的纵深解读既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又能让学生建立从文本到生活的联系,拉近文本同生活的距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这样语文课程才能成为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基的一门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