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文献综述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规范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的方式及侧重点都会发生对应的变化。[8]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不参加考试,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受到轻视,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教学缺少了专业情怀与严谨态度。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文献综述

纵观多数课程的发展过程及变革历史,课程之所以会迎来新的变革,是因为之前的课程总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代在发展与变化,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不断地对现有课程进行剖析,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为课程的变革提供与时俱进的针对性方案。[2]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的发展

2000年以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名称是“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提出计算机课程改名为“信息技术”课程,上海则改称为“信息科技”课程。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弱化电子计算机课程时期以技术为考核的主要方式,重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上发展,评价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规范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的方式及侧重点都会发生对应的变化。[3]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4]该指导纲要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以外,其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了解”。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重难点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及之前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中更侧重知识技能的惯性,之后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主要侧重点仍是知识点的掌握。

2003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5],基于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详细指出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等,规定我国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这个领域中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课程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上体现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的实施方法有所改变,评价方式也对应着改变,“评价建议”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给出了系统、明确的建议,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采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来全面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在评价的实施上应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等。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布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与以往主要关注知识考查不同,更偏向于对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虽然课程评价的初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部分省市出台了地方性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纷纷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主要目标。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6],提到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江苏发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7]中,提到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4个要素是从素养层面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概括,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关键能力和人格品质培养上的独特价值。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实施中也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充分强调评价对教育教学的鼓励、诊断以及帮助改进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要对评价主体进行单一的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还应关注每个主体的差异,鼓励学生创作创新。[8]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不同地区的学科定位不同。有的地区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考试科目,有的地区作为升学考试必考科目,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定位不同,评价体系不同。对于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考试科目的地区,考试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指挥棒”。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教学计划预设目标、检测目标都是单纯地判断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也成为评价内容。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的主体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过度强调“死的”书本知识的习得,忽略了“活的”学生的发展。以应对考试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局限、片面,忽略和轻视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为考查科目的地区,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冷落”。由于不参加考试,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受到轻视,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教学缺少了专业情怀与严谨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素养注定被轻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的建议

教师应充分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科素养的内涵,充分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时,教师应把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评价主体多方面的信息,及时从多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就是课标中提到的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创设真实评价情景,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出发,为学生处理解决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等,可有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能更有效地提升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多元化的形式去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教师而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能做的就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以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打好一切物质基础,全面适应或改进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