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不断地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内在需要,同时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K.L.Hull)提出的内驱力的概念是指动物的生理需要。即当动物有生理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或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它们构成3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时代在变迁,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生足够享用的知识和技能,许多技能必须通过在生活实践中慢慢汲取。在校的中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对于传统知识的获取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有时也会“倒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化教学。学生的能量[4]是无限的,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方法也是开放的,如果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依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势必会引起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强烈反弹。这些问题可能也无法像10年前搞一些分层教学就能解决的,也许每个学生参差不齐,他们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考虑有自由的个性化课程或空间供学生选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新课程思想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显得尤其重要(见图3-11)。
(www.xing528.com)
图3-11 学生“特需”——重塑学生角色(内驱力)
学校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上做足了功课,不仅在课堂上设置丰富的教学环节等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上、精神环境的建设上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驱力,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更擅长哪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特需”(见图3-12),学校为学生提出的环境、设备、材料、师资等各方面的特需做到“特供”。课程设计上,特需课程以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为理论参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由学生的需求决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感兴趣的学习领域,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设计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对学生提出的学习需求进行过程性管理。
图3-12 特需课程中的学生“特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