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特需课程的设计优化方案

信息技术特需课程的设计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3信息技术学科3类课程框架从3类课程角度分析,上实中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与国家规定课程相比,有一定区别,国家规定初中和高中各开设一年必修课程,但上实在初中二年级多开设一年的校本课程,这也是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的。这3个主题的课程在每个学段中的核心、学养、特需课程中均有涉及,如:初中二年级,核心课程中开设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媒体设计与平面创意。

信息技术特需课程的设计优化方案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课程建设应当在完整的体系中突出重点,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使其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在完整体系之下,重点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可以广泛辐射到其他学科。研究表明,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上实以《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立足于学校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前期探索基础,重构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3类课程框架,如表2-3所示。

表2-3 信息技术学科3类课程框架

从3类课程角度分析,上实中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与国家规定课程相比,有一定区别,国家规定初中和高中各开设一年必修课程,但上实在初中二年级多开设一年的校本课程,这也是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的。有的课程注重学养课程与特需课程的有效衔接,如学养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课程或算法课程,特需课程中就有数据结构信息学奥赛等课程与之相对接,这些课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上实,信息技术的核心课程主要定位于完成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对学生信息素养最基本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养课程根据学校“三趣”课程(小学“兴趣”、初中“情趣”、高中“志趣”)要求,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可以作为核心课程的延伸,也可为特需课程做铺垫。信息技术特需课程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已有课程,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提出个性化的课程,师生共同探究、体验、开发课程。

将中学阶段三类信息技术课程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以贴近生活的实践操作型课程、以培养审美情操的创意设计类课程、以应用提高的算法类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旨在通过算法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算法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践操作和艺术创意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实施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3个主题的课程在每个学段中的核心、学养、特需课程中均有涉及,如:初中二年级,核心课程中开设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媒体设计与平面创意。该课程是以培养审美情操的创意设计类课程,突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通过技术来展现美、欣赏美。学养课程中开设了动画设计的课程。该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和感悟技术与艺术所带来的魅力。特需课程中,教师为学生“特备”了多媒体制作与平面设计的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从学生的创意出发来开展制作与设计的工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辅导者出现。

【注释】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

[2]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

[3]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7.

[4]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01):39-41.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37.

[6]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3.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5-446.

[8]商茹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浅谈中学生学习动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143-143.(www.xing528.com)

[9]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52-54.

[10]孙惠杰,王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0(20):129-132.

[11]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08):15-18.

[12]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68.

[13]孙惠杰,王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0(20):129-132.

[14]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69.

[15]孙惠杰,王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0(20):129-132.

[16]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

[17]樊晓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08):15-18.

[18]李梅,宋蔚,张新明.信息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6(06):20-21,63.

[19]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

[20]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

[21]孟德欣,汪志达,李如桃.按需定制、分流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3(07):144.

[22]费建华.“主动学习与按需发展”模式初探[J].南京: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08):64.

[23]罗小茗.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04):63-76,186-1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