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脑的一生都能根据学习经验发生显著变化。一所学校要致力于早期开发儿童少年智慧潜能,其实验和实践都应建在一个基本假设之上,那就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培养整体平衡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上实的学生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志趣不凡,他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个体潜能应得到充分开发,他们的个性应得到和谐发展。因此,不应将智力开发和提高“考分”作为办学的唯一目标,而是多方向、全方位地开发学生潜能,不仅要提升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些基本素质,而且也要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从而使学生发展成一个个完整的人。因此,在每一次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中,上实都致力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以此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的内容。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潜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素质能力,其中,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社会能力(social ability)是形成学生个性结构的基础;行动能力(action ability)是在认知能力与社会协同下在实践操作中的能力;创造力(creativity)则是这4种能力的综合。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这些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上海“二期课改”将课程分类定位于“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的课程结构”,构建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课程”组成的功能性课程结构,即三类课程。[23]上海市三类课程的实施需要每一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校本化实施,需要在学校原有课程文化基础上内化、重整。上实经过十几年的推进,逐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基础型课程能提高学生潜能发展的关键能力和面向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但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多向度的需求。
基于此,2010年前后,在上海“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上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并对所有课程进行了统整和建设,形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计划。上实的本次课改主要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确定设置了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比例和彼此关系,使之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在课程中探索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了“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彼此互为补充,共同产生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前期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探索基础,我们重构了“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进一步细化。
“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是基于几十年的学科发展,经历了功利型课程、整合型课程、学科内涵发展型课程的逐步探索才得以重构的,是“全面性结合个性化”理念的实践落地。(www.xing528.com)
在课程论当中,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内在的联系。上实的“核心课程”具体是指国家大纲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即上海市三类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也是通过国家学业考试必须学习的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学习,教师教学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目标,师生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上实的“学养课程”是以培养“兴趣”(小学)、“情趣”(初中)和“志趣”(高中)为目标的延伸型课程,以选修课、拓展课、微型课、社团、活动和系列讲座等形式开展,其内容和教学由教师自行决定,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是我校“学养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校的“特需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个性化的教学时间安排、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教师,与核心课程和学养课程一起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
总体上看,从核心课程的概念出发,它的地位相对稳固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备生成其他课程的能力,并与其余课程相互渗透沟通。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之间是内在的、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但学养课程与特需课程有自己的价值,并不是依附于核心课程而存在的,该体系追求的是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通过学养课程培养学生的“三趣”(兴趣、情趣、志趣),通过特需课程拓展学生的个性亮点,三大课程体系缺一不可,相互渗透,共同完成学生潜能开发的终极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核心课程—学养课程—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核心课程居于金字塔的最基层,代表了核心课程在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学养课程和特需课程的基础。学养课程与特需课程在模型中共用一个“顶点”,无上层与基层之分,共同基于核心课程的坚实基础,都是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
其次,从课程之间的渗透性来说,在模型中三类课程彼此都有相交的“面”,即课程之间并非隔绝而是相通的关系。特需课程、学养课程形成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核心课程的教学素材,向核心课程的“底座”发挥作用。特需课程为嵌套在学养课程内的“圆锥”,学养课程和特需课程之间关系紧密,并通过相交的“面”相互渗透,这意味着学养课程与特需课程之间相互转换,即成熟的特需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固化,形成可供学生选择的学养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