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声中的玫瑰:摩尔的经典与传承》

《乐声中的玫瑰:摩尔的经典与传承》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托马斯·摩尔的《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已成为歌曲中的不朽之作。其中很少人唱的第二段讲述的是,只要花环被送回,从此闻到的就不再是玫瑰,而是他的爱人。而这首诗,灵感来自于希腊的阿那克里翁的颂歌《玫瑰》。传统上是要穿着白色的礼服,奥克塔维安向苏菲献上了银色的玫瑰花,在一个感人的二重唱中,他们立刻坠入了爱河。

《乐声中的玫瑰:摩尔的经典与传承》

《我从未承诺过送你一个玫瑰园》《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玫瑰是红色的,亲爱的》《月光与玫瑰》《直到每一滴泪水化为玫瑰》《两打玫瑰》《在西班牙哈莱姆有一位姑娘》……要是想看看你能说出多少首跟玫瑰有关的歌曲,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没完没了的派对游戏(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大约有4000首),但是这个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民谣歌手时期。在1486年亨利七世的儿子亚瑟出生时,即受到吟游诗人的祝福:“我们欣喜祝愿,我们的王子会看到,有三朵玫瑰。”这里说的三朵玫瑰,当然,指的是兰开斯特红玫瑰约克的白玫瑰,以及新统一的都铎玫瑰。融合了红、白两种颜色的都铎玫瑰代表了亚瑟未能继承而是1502年他夭折后由他的弟弟亨利继承的都铎王朝。有个不真实的传说,说是亨利八世曾为安妮·博林写过一首都铎民谣《绿袖子》,无论传说真实与否,他对音乐的喜爱都是毋庸置疑的。大约在1515年,奇切斯特的主教理查德·桑普森谱写了一首永恒的经典曲目,今天我们更为熟悉的是一个圆形乐谱,有两个低音和两个假声男高音,以庆祝约克和兰开斯特的结合。这个乐谱脚本极具想象力地写成了圆形,手稿上有一枝中心有花蕾的单瓣红玫瑰。

玫瑰与爱情和浪漫有着永恒的联系,这也一直是歌词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例如,托马斯·摩尔的《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已成为歌曲中的不朽之作。(上一章我们已经“听”过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及丁尼生的《莫德》。)《你用秋波向我敬酒》中提及玫瑰花环,是以本·琼斯的诗《致西丽娅》(1616年)为基础作词的。其中很少人唱的第二段讲述的是,只要花环被送回,从此闻到的就不再是玫瑰,而是他的爱人。

玫瑰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音乐歌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15年,弗朗茨·舒伯特得到了一首歌德的诗,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对一朵带刺的玫瑰的单恋,他基于此诗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野玫瑰》。文森佐·贝利尼从《去吧,幸运玫瑰》(1829年)开启了那不勒斯传统的、多愁善感的与玫瑰有关的情歌系列。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最流行的曲目是华尔兹舞曲之一《南国玫瑰圆舞曲》(1880年),不但能在1982年的影片《苏菲的选择》中听到它,而且能在电视连续剧《星际迷航》以及一款游戏中听到。4年之后,加布里埃尔·福雷为朋友勒贡特·德·李勒的诗配曲《伊斯帕罕玫瑰》(1884年)。伊斯帕罕曾是波斯最早栽种玫瑰的城市之一。而这首诗,灵感来自于希腊的阿那克里翁的颂歌《玫瑰》。波斯主题再次被亚瑟·沙利文爵士的轻歌剧《波斯玫瑰》(1899年)提起,这部歌剧由巴瑟·胡德填词,而并不是沙利文爵士通常的合作伙伴W.S.吉尔伯特。这部歌剧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并传入美国。

为纪念亨利八世而作的经典活页乐谱,摘自《赞歌》,约1516年

斯坦布尔的玫瑰》活页乐谱的封面,利奥·福尔和西格蒙德·隆伯格的轻歌剧

20世纪初,叮砰巷音乐诞生。其中很多歌曲都有提及玫瑰,尽管其中一首《得克萨斯的黄玫瑰》描写的不是玫瑰而是艾米丽·韦斯特——一个卷入美国内战的年轻混血女孩。几十年来,随着种族主义字眼的逐渐淡化,它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牛仔歌曲之一。

电影代替了音乐剧,这些旋律的大部分早已被人们忘记,但少数几个音乐人势头依旧强劲。由弗雷德·韦瑟利作词、海顿·伍德作曲的《皮卡迪玫瑰》(1916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感颂歌。这首歌后来由在影片《流浪国王》(1925年)里演唱动人心弦的《只有一枝玫瑰》的马里奥·兰扎翻唱。每一代人都会有他们最喜欢的歌而且有好多是重名的歌曲,这让人更加困惑。1948年佩里·科莫曾发行过一首歌,名为《蔓生的蔷薇》。然而,对很多人来说真正留在记忆里的却是纳特·金·科尔于1962年发行的、由舍曼兄弟作词作曲的《蔓生的蔷薇》。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愁善感的风格不再流行,你可能会在重金属摇滚乐队或独立小乐队的名字中找到玫瑰字样,就像在歌曲里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枪炮玫瑰乐队和石玫瑰乐队。

舒伯特的《野玫瑰》(又名《荒野上的玫瑰》或者《田野上的小玫瑰》),1815年,灵感来自歌德的诗

亚瑟·沙利文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歌剧中喜欢提到花卉的人,1916年,利奥·福尔与西格蒙德·隆伯格合著的《斯坦布尔的玫瑰》以及爱德华·德尔曼的《可爱的英格兰》(1902年)均包含有将伊丽莎白一世喻为“英格兰玫瑰”的内容。但是这两部歌剧都没能达到理查德·斯特劳斯的喜剧歌剧《玫瑰骑士》(1911年)的流行程度,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40年代的维也纳。4个主要人物是玛莎琳(陆军元帅之妻)、奥克斯男爵(她乡下的表亲)、苏菲·冯·法妮纳尔(一位富商的女儿)和年轻的奥克塔维安·罗夫拉诺伯爵(玛莎琳的情人)。

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奥克塔维安向苏菲·冯·法妮纳尔献上玫瑰,1911年初次上演

伯爵是一个反串的角色,由一个女中音歌唱家扮演。就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基鲁比诺一样,方便他(她)在被男爵抓住时进行性别转换,也引发了类似的混乱。但是没有人对送玫瑰的人的角色感到困惑。年轻的伯爵被选出代表她的未婚夫——一个年长而粗俗的男爵,向年轻的苏菲献上银质的订婚玫瑰。(www.xing528.com)

传统上是要穿着白色的礼服,奥克塔维安向苏菲献上了银色的玫瑰花,在一个感人的二重唱中,他们立刻坠入了爱河。接下来,经过一系列的错误身份、警察追捕和骗局后最终迎来了幸福的大结局。男爵不是被一头熊追逐而是在收债人的追逐下退场,而玛莎琳也明白,由于年龄的差距,她与奥克塔维安的关系注定没有未来,于是放手成全了他与苏菲的爱情。

《玫瑰骑士》把玫瑰视为传统的,几乎无瑕的爱的象征,在它首演后的4个月,芭蕾舞剧《玫瑰花魂》及芭蕾男神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则为玫瑰增添了性感的意味,这是自罗马时代以来从未见过的。根据泰奥菲尔·戈蒂耶的诗,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作曲,并由米歇尔·福金编舞的《玫瑰花魂》只有8分钟的长度。1911年4月在蒙特卡洛剧院是由尼金斯基与塔玛拉·卡莎维娜首演,在当年夏天又转到巴黎的夏特莱剧院演出。观众蜂拥而至却不是来看卡莎维娜的,尽管她非常优雅和美丽。他们是来看尼金斯基跳过打开的窗户的,“不要漫天覆地的玫瑰,不要一朵玫瑰,而是要玫瑰的精髓”。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少女从她人生中的第一次舞会回来时,穿着白色的裙子,手里拿着追求者送给她的玫瑰花。当她坠入梦乡时,玫瑰花魂,也就是她的玫瑰精灵出现了,把她的梦展现出来。尼金斯基的跳跃令观众屏住气息,后来有观众写道:“尼金斯基的存在反驳了牛顿,他惊吓了鬼魂,他毫不费力地证明了重力并不存在。”他最后一跃穿过舞台、跳出窗外的动作已成为芭蕾舞历史的一部分(请勿在家中模仿)。

也正是利昂·巴克斯特为尼金斯基设计的服装让这部芭蕾舞剧如此令人难忘。卡莎维娜的长裙是传统而朴素的,但是尼金斯基的塑身真丝服装却不尽相同,他只能在每次演出时缝上它,部分身体是裸露的,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巴克斯特的指示在二头肌周围缠上玫瑰花瓣带,再戴上一顶贴身的玫瑰花瓣帽子来完成整套服装。巴克斯特用真丝面料裁剪出玫瑰花瓣,染成精美的粉色、紫色、红色和薰衣草色。有一些是“褴褛的,好像是即将凋谢的花朵,另一些是坚挺牢固的,还有一些甚至从他的大腿上卷曲出来”。他的妆容也是以玫瑰为主题的:“他的脸好像天上的昆虫,他的眉毛像是美丽的甲虫,那是人们在最接近玫瑰心脏处可以发现的甲虫,他的嘴好似玫瑰花瓣。”

尼金斯基在福金的芭蕾舞短剧《玫瑰花魂》(1911年)中穿着由利昂·巴克斯特设计的暴露而性感的服装

女人们为尼金斯基的激情表演而疯狂,而不仅仅是为了他令人惊叹的弹跳。他困惑不解的服装师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晚演出后他服装上的玫瑰花瓣都会消失,而不得不再加上新的花瓣。那是因为,他的一个助理——瓦西里·祖伊科夫把它们扯下来卖给尼金斯基的巴黎仰慕者,并且据说他很快就赚足了钱建了栋房子,他的同事们把它称作“玫瑰花魂城堡”。

仙女》(1832年)中传统的用玫瑰花装饰的玛丽·塔格利奥尼

尼金斯基在《玫瑰花魂》中的表演第一次把男舞者推向舞台的中央。在此之前,观众们更习惯于观看类似《仙女》(1832年)这样的芭蕾舞剧,舞台上漂浮着一群穿着纱裙、饰有玫瑰花的女芭蕾舞演员。著名的意大利(瑞典)芭蕾舞演员玛丽·塔格利奥尼(1804—1884年)应该是最先运用脚尖跳舞的女舞者。从此以后,几乎没有芭蕾舞不用脚尖跳一小段的。柴可夫斯基1890年的《睡美人》中的“玫瑰柔板乐章”成为了19世纪末古典芭蕾女舞者动作表演的鼎盛作品。玛戈特·芳婷饰演的欧罗拉独树一帜。她与4个持玫瑰的追求者共舞,他们作为配角演得很出色。当她慢慢地旋转,直到保持平衡立在一个点上,在把她的手交给下一个追求者之前,观众都屏住呼吸,好像有几年那么久。从每个追求者献给她玫瑰作为爱情信物到王子竭力要用野玫瑰将她从睡梦中唤醒,毫无疑问的是,玫瑰在这个最浪漫的童话故事里具有象征性的地位。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1955年,玛戈特·芳婷饰演欧罗拉,与迈克尔·索姆斯合作

紧跟着这上千个与音乐相关的典故之后的,是一个令人心情沉痛的、相对近期的与玫瑰的联系。

1997年9月6日,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收看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进行的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埃尔顿·约翰演唱了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风中之烛》,这是由贝尔尼·陶宾重新填词以纪念戴安娜的。教堂会众和亿万观众与“人民的王妃”,现在又被称为“英伦玫瑰”的她道别。

娇嫩的重瓣黄木香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里夫斯收藏馆馆藏的中国画家(未署名)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