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与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与效果分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并且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而变化。一国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决定着该国采取何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与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并且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而变化。一国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决定着该国采取何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双松”“双紧”政策

1.“双松”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地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2.“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二)“一松一紧”政策

1.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2.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三)中性的政策配合

所谓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经济总需求不产生影响,即仅仅为了保障公共消费需要而实行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性财政政策的实质就是不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主动利用财政手段去影响客观存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对应态势。对中性财政政策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一种是国家干预主义。前者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财政中性”“无为而治”,而这种中性财政政策是不符合我们上述对财政政策的定义的。后者将它定位于财政政策的扩张性与紧缩性之间,即界定为在不需要将财政收支的蓄意改变作为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的手段时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多在社会供求大致均衡,社会上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比较协调,经济基本上呈稳定增长态势的宏观环境中实施。换言之,中性财政政策是在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国家实行的使宏观税率基本稳定,财政支出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财政在主观上对经济“保持中立”的政策。

在考虑如何混合使用两种政策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这是因为,虽然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增加总需求,但不同政策的后果可以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使GDP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因而对投资部门尤其是住宅建设部门十分有利。可是,实行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有利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可增加消费支出。而同样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是增加政府支出,例如兴办教育、防止污染、培训工人等,则人们受益的情况又不相同。正因为不同政策措施会对GDP的组成比例(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在GDP中的构成比例)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不同人群的利益,因此,政府在做出混合使用各种政策的决策时,必须考虑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的利益如何协调的问题。

补充阅读

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扩张财政+中性货币)

•偿还4500亿释放7500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www.xing528.com)

央行此举的主要考虑是什么?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降准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强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

•全年减税降费将超1.3万亿

2018年以来,大力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

减税力度加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9%,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8%;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8.2%,2017年为27.2%,连续两年下降。今年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下,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3万亿元。如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从5月1日起下调,国内增值税前5个月平均增速为19.5%,自6月份以来逐渐下降,8月份已降至2.1%。

降费步子不停。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聚焦降费措施,为企业减负。其中,9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同时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以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社会预期向好。

2018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是稳健中性。从前11个月的情况来看,广义货币M2的增速有时甚至低于名义GDP增速,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对货币政策发挥较为积极作用的需求在2019年显然比2018年更强一些。因此,从央行操作层面来说,未来既可以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上做文章,也可以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资料来源:李婕《两个万亿意味着什么》。

课后思考题

1.财政政策有哪些政策工具?各自如何发挥作用?

2.试述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所适用的经济条件和作用方式。

3.什么是货币政策?

4.货币政策的一般工具有哪些?

5.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搭配运用?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哪几种?

7.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9.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哪一项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促使总需求朝什么方向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