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控制和运用,可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促进经济调控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各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控制和运用,可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促进经济调控最终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工具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必须根据调控目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客观条件选择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也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比需求的行为。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入证券,不论售出主体是谁,证券变现后都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出售证券,会吸纳社会上的通货和银行存款,也即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能有效地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当中央银行要紧缩银根,抑制需求过热时,可以在证券市场售出债券,回笼货币,货币供应收缩,利率上升,进而债券价格下降,抑制资金需求;反之,扩张资金需求,刺激经济发展。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手段调节,中央银行拥有完全的操作主动权和控制权,在实施中有较大灵活性,调控弹性大,且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各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存款准备金制度(www.xing528.com)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从而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也称为“法定准备金制度”。若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会有更多的超额准备用于存款派生,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引起存款的紧缩,产生相反的效果。该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一种,而且中央银行利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但是,这种工具的作用过于猛烈,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动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震荡,因此应谨慎使用。

3.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更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的办法,调节借款成本,促使商业银行实现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包含放宽再贴现条件),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起到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增加借款,进而增加其超额准备和扩大放款的作用,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随着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降低,商业银行放款的利息也将降低,从而导致放款增加和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包括严格贴现条件),势必增加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则商业银行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超额准备也随之减少,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随着中央银行贴现率的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息率也会提高,从而导致对企业放款的削减,信用规模收缩。中央银行采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有利于发挥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作用较缓和,可以配合其他政策工具,避免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但再贴现政策有顺周期特征,若中央银行无法迅速调整再贴现率,可能会导致在繁荣期进一步刺激经济扩张,在衰退期进一步加剧衰退,而且再贴现政策主动权在商业银行,并不在中央银行。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