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积极的、宽松的或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主要措施有: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政府投资。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由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结余,因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为“盈余性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缩小国债规模、加税、减少政府支出、缩小投资规模、提高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以及实现盈余预算等。
3.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稳健的或平衡的财政政策,是指在政府与市场分工框架下的一种基本政策或常规政策,它不同于扩张或紧缩那种在特定条件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应该包括总量和结构两层含义。从总量上看,中性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表现在预算收支上基本平衡,没有赤字;从结构上看,实行“有保有控”的财政,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瓶颈和短缺部门发展,另一方面控制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扭曲。
补充阅读(www.xing528.com)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的功能(自动稳定器),但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依靠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更是难以扭转。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
何为需求管理?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有效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到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当然,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曾陷入无效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滞胀”局面的出现,使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
资料来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