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内容
人们为什么要持有货币?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思考。费雪在20世纪早期,凯恩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威廉·鲍莫尔、詹姆斯·托宾、哈里·马科维茨、弗里德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都分别对此问题做出过解答。凯恩斯被公认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之父”,他创立了一个概念框架,推动了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即为凯恩斯所分析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动机。弗里德曼对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将这三个动机综合在了一起。
货币需求理论是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个人或家庭)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商品供求关系等经济背景下保持多少货币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2.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特点
从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说、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现金交易方式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察的宏观货币需求。自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出发,考察微观货币需求。(www.xing528.com)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对象不断拓宽。马克思以及前人基本上都重视贵金属;费雪开始注意存款通货;凯恩斯较为明确地指出货币就是现钞和支票存款;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已是较大口径的广义货币。总之,他们的考察对象是从黄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2)考察范围不断扩大。费雪以及前人从宏观总量上考察货币需求,而剑桥学派开始关注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从而扩大了对货币需求的考察范围。
(3)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分析不断深化。费雪阐明了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剑桥学派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成比例的,且不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预防成分与收入成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对利率及利率预期极为敏感。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作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由此可以看出,对影响货币需求量的深化过程,就是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自变量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