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国债总规模的因素
1.应债能力
社会上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国债发行规模不应超过全社会的应债能力,否则会影响全社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衡量应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例和国债发行额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比例。
2.偿债能力
国债是有偿使用的,需要到期归还。因此,国债的发行规模要受偿债能力的制约,如果不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而过量发行国债,就有可能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和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3.使用效益
国债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的使用效益来考察。如果国债用于投资收益较高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国债再投资收益可以还本付息,则国债规模可以大一些;如果国债用于社会效益性项目,或国债再投资的收益不足以支付国债本息,则国债规模就应当小一些。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
一般认为,应用相对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主要指标有以下三个:
1.国债依存度(www.xing528.com)
国债依存度是当年的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之比,其计算公式是: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
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作“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二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因此,后一种口径更具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控制线(或安全线),即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15%~20%。近年来,我国的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10%~15%。
国债依存度指标反映了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筹措资金的,国债依存度越高,说明一国财政支出越是依靠债务收入。如果国债依存度过高,则表明该国财政已处于脆弱状态,并有可能对未来发展构成威胁。
2.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该年度财政收入额之比。
国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于多方,但不管是建立偿债基金、增加税收收入还是发行新债,其本质都来自财政收入的收入。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财政收入的适当水平上。关于这一指标的数量界限,学术界分歧不大,不少学者主张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应控制在8%~10%。这一指标反映政府的偿债能力,国债偿债率越高,表明政府债务负担水平越高。2006年以来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在3%左右。
3.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国债余额和当年GDP的比率,这是衡量国债规模最为重要的指标,因为它是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和全局,而不是仅从财政收支上考察和把握国债的数量界限。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最高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我国的财政收入,即使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GDP的20%左右,因此,按此推算,我国的国债累积额占GDP的比重以不超过20%为宜。2006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基本在15%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