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投资的理念早已存在,其道理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传统的投资管理方法里,尽管投资品种也是由多种证券构成的组合,但其关注的只是证券个体,是个体管理的简单集合。投资组合管理则是将组合视为一个整体,关注的是对组合整体的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1)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1989)在1935年就已提出了“分离定理”,认为在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的情况下,投资人选择投资组合时都会选择无风险资产和风险投资组合的最优组合点。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的投资组合在风险上或是报酬上都具有优势。
(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于1936年)和Hicks(于1939年)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之外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Hicks还进一步提出资产选择问题,认为风险是可以分散的。
(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1898—1977)在1938年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序数选择理论,同时也注意到人们往往倾向于高收益且低风险。(www.xing528.com)
(4)英国经济学家约翰·伯尔·威廉斯(John Burr Williams,1902—1989)于1938年在他的著作《投资价值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中最早提出了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本思想。他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资产的“内生价值”,而这是可以用资产预期分红的现金流贴现来衡量的;如果投资于足够多的证券,我们可以假设总是存在一个满足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组合,并能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得组合的事实收益与期望收益一致。
(5)冯·纽曼-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rn,1902—1977),德国-美国经济学家。1947年,他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的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形成了应用预期效用进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方法。
综上所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投资组合研究中,人们已经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思想。其研究核心是利用组合达到风险分散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的,这其实也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精髓。在这一阶段研究中,虽然已经提出了投资组合管理的理念,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表达上也缺乏计量模型与数理统计方法的精确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