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市D中学社工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上海市D中学社工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D中学进行的小组工作实践就是在周五下午,参与该实践的同学在校门口集合,一起出发前往D中学。该社工实践是跟上海市D镇青少年认知系列互动关联,由D镇专业社工督导、D中学选择参与小组的同学、上政社工协会选择小组领导者和小组协助者一同开展“我是集体的骄傲”D镇青少年认知系列互动。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完成得较为顺利,并且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达到了这次活动的目的:沟通无烦恼。

上海市D中学社工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中学里的社工实践机会都源于学校里的社工协会——学校里的社团,有多类,每一类社工小组或个案实践时长都为六周或七周,实践时间一般是每周周二下午或周五下午(每周一次)。在D中学进行的小组工作实践就是在周五下午,参与该实践的同学在校门口集合,一起出发前往D中学。该社工实践是跟上海市D镇青少年认知系列互动关联,由D镇专业社工督导、D中学选择参与小组的同学、上政社工协会选择小组领导者和小组协助者一同开展“我是集体的骄傲”D镇青少年认知系列互动。

那是大一下学期,初识社工的我就要去参加社工实践,内心无比胆怯,害怕因自己专业能力不足而给那些带着希冀的中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我只是协助开展小组活动、拍摄现场照片与撰写之后的新闻稿,但内心依旧紧张,总会想着“我什么都还不知道,可那些中学生定然认为‘这些都是老师呢,肯定很厉害’,那些中学老师和D镇社工也会想‘这些都是上海政法学院的社工学生,肯定专业’,这样想着,就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不会,害怕自己不专业”。

这是我第一次跟着学长、学姐和同学一同完成社工小组活动。看着之前某次小组活动的记录文字,记忆回到那时那刻。

2014年3月28日周五下午2时30分,社会工作协会D队队长大二学姐带着六个学姐、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D中学。在学校门口与D镇某街道的一名社工碰面集合,一起走进学校,开始主题为“沟通无烦恼”的活动。我们进入活动专用的教室,与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和问候。在学生还没有来教室之前,我们对教室进行细微的布置整理(椅子的摆放、横幅的粘贴、胸牌的分发、活动物品的清点等),等待着学生陆续到教室。在学生进来教室的时候,我们引着学生入座(每人可以任意选择座位),并且发给学生属于自己的胸牌(名字牌),而社工则是让到教室的学生在签到表上签到。由于每个班级下课时间多少有一些不同,则会出现一些学生到达较慢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学生们全部到场参加活动,这是比较可喜的状况。

在开始这次活动之前,学姐向学生们询问着是否还记得我们的队伍名称,学生们活跃地喊着:星辰。之后学姐简单介绍今天活动的第一个部分:由队长与志愿者给每位学生发一个空白姓名标签,请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写在上面。然后请学生用彩色笔简短地列举出两个与自己的情况有关的、可以当话题的单词或短语,例如我叫某某,我喜欢跑步,我来自上海,并画出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物品。总体来看,学生们在拿着小纸条写自我信息的时候,都很认真。在她(他)的脸庞上都可以看到纯真的笑容,感受到属于她(他)们的简单快乐。在学生自由组成2—3人小组、组员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时候,虽说大部分的学生都很活跃、主动找人组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组员,仅仅是看着。由此看来,在小组社会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充分考虑组员的独特性,因此会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些组员。(www.xing528.com)

之后,学姐宣布第一部分活动结束,并对活动做了简单的总结。随之,介绍活动的第二部分:由队长和志愿者发一张写着许多种兴趣爱好的纸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所有学生开始行动,找参加活动的同学填写名字,每位同学只许填写一个地方,时间结束,交回游戏道具,并且统计每份表格中填写的名字数量。在这一部分,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天真的特性——抬起头大声问:谁喜欢打羽毛球、谁会写毛笔字等这些关于表格上的兴趣问题。从另一个方面,也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可爱——拿着表格,拉着身边的同学,直接叫帮忙写名字。时间截止,表格上交,队长和志愿者整理表格,学姐则向学生询问:哪个同学认为自己表格上的名单最多呢?并且能记住各个同学的爱好。在问题问出后,有几个学生率先举手自我推荐,但是当学姐叫这些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则都表示不太愿意。经过一些劝说,一些学生终于愿意起来分享自己脑中的记忆,关于表格上的名单,关于那些名单所带着的爱好兴趣。如此,第二部分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学姐对第二部分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了表扬,之后并开始了第三部分的活动:由队长与志愿者给每位学生发笔和小纸片,让每位学生在纸片上写下这次活动的感受与自己对活动意见(或者可以说对活动的期望)。学生们能很认真地写着自己的收获、感想、愿望等,看着她(他)们因为某些字忘记写而向身边同学询问的可爱行为,看着她(他)们转着笔,认真思考该如何表达心愿的神情,这些让我们感到欣喜、满足和快乐。最后,我们把每位学生的纸片收上来,并发了小礼物(便利贴),学姐宣布这次活动结束,我们一起与学生们说着再见,同时期望着下次的再见。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完成得较为顺利,并且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达到了这次活动的目的:沟通无烦恼。我们在活动上收获了学生的纯真笑容,收获了学生的可爱言语,收获了学生的活泼行为……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在一些细微的地方也暴露了我们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我们对于小组社会工作依旧有太多的不明白(忽略了一些并没有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的小组成员、并不能让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小组工作等),我们需要完善,需要努力,需要改变的仍然很多。我们需要不断进步,这样我们才能带给学生更好更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服务,学生也就能在一次次活动后有所收获,并在收获后更好地成长。

这次小组工作的最终目的“我是集体的骄傲”,即让这些被选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自己主动参与,一部分是老师选出自己心中认为成绩低、吵闹等有着所谓的负面标签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独特性,知道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为了集体为了自己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集体的骄傲——类似“我以集体为荣,集体以我为荣”的感觉。虽然第一次参与的时候内心慌张,但每次都会尽力协助完成好小组活动(已记不清是否每次活动都参与,或许有一两次活动没有参与其中),确实希望我们在那有限的小组工作时间内能稍稍帮助小组内的服务对象(中学生):活动带去的不仅是启发和思考,更是生命影响生命。在D中学的小组工作服务结束后,我们反思服务过程与撰写服务总结,我们记录服务对象在活动时的情绪言行,我们倾听学校老师们的反馈,我们虚心认真接受社工督导意见和建议,知道服务稍许有所成效并且之后的学期会继续开展类似的社工服务,但是我在思考:阶段性的成效有多大?服务后我们完全不会再与服务对象们联系(那时牢记并坚守服务之外无关联),那服务对象后续的情况反弹或之后的成长言行,我们又如何知晓?不得而知,现在的我虽好奇那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但也无法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