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至隋唐时期保存至今的石刻数量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石雕和碑刻两大类。
(一)石雕
除前已介绍的各大石窟外,传留至今的石雕大部分在此时期的陵墓附近,且多集中于帝王陵前。各代帝王陵墓的地上殿堂建筑已不存在,但墓前列置的石雕群却有一些保存得比较完好。其中,江苏南京市附近南朝各代帝王陵,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礼泉县唐太宗的昭陵,以及咸阳市武则天之母的顺陵前列置的石雕作品最为精湛壮观。在乾陵墓前有十对高4.1米文武石人,还有六十一尊藩王像,这是一批数量众多的园雕作品。乾陵的四对雄踞的石狮和一对翼马以及南朝帝王陵前的石兽(或曰辟邪、天禄)都是刻凿精巧的透雕巨作。隋唐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石棺椁和大雁塔的门楣石刻,是精美的线雕佳品。最著名的高浮雕作品是原陈列于昭陵的“昭陵六骏”和被盗出国外的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此外,在国内各省博物馆中都收藏了一些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珍贵石刻精品。
(二)碑刻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的碑刻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有墓碑(包括墓志)、寺碑、塔碑、文碑、经碑等。此时期的碑刻以西安市的碑林最集中。著名者有:(www.xing528.com)
1.石台孝经。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立,是一座高5米、宽1米的方碑,四面刻有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体写的《孝经》全文及其撰作的《孝经》序和注,故称石台孝经。
2.开成石经。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当时因无印版书,传抄恐有讹误,便将十二种经书刻于114块石上,共65万字。至清代补刻了《孟子》,故称十三经刻石。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
3.集中了隋唐名书法家的碑刻。著名的有:隋代欧阳询的皇甫府君碑,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并序记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庙堂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冯公神道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怀素的圣母帖、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草心经碑、肚痛帖,李阳冰的李氏先茔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中还汇集了汉至清代各朝碑志千数通,这些碑刻可称为“真草隶篆,琳琅满目”,既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又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西安碑林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