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秦汉时代全面历史回顾

战国秦汉时代全面历史回顾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但秦王朝过分迷信镇压手段,对人民实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导致了以陈胜、吴广为领袖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使秦帝国归于灭亡。(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资料的庞杂性战国秦汉考古资料,就其数量和内容讲,比较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早段包括昭帝、宣帝在内,一般称为西汉中期。晚段从元帝以后到王莽时期,一般称为西汉晚期。

战国秦汉时代全面历史回顾

战国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

从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开始,我国进入战国时期。这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以铁制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高涨,规模巨大的城市普遍兴起。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旧的礼乐制度迅速崩溃文化艺术也逐渐摆脱旧传统的束缚而繁荣起来。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但秦王朝过分迷信镇压手段,对人民实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导致了以陈胜、吴广为领袖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使秦帝国归于灭亡。这次起义对奴隶制残余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扫荡,对地主阶级也是个警戒。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初的统治阶级总结了秦朝覆灭的教训,推崇“黄老之学”,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很快恢复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至景帝和武帝前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加强。武帝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特别是元帝以后,推行儒学政治,对豪强地主持放纵态度,致使兼并之风变得不可控制,农民大批破产,或流离失所,或沦为奴婢。与此相应,拥有巨大地产的地主庄园迅速发展起来。迄至东汉(公元25—220年),自给自足的地主庄园林立。这些“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附徒万计”的地主,拥有私人武装,设辟自守,横霸一方;而累世贵盛的世家豪族,除广霸田园、役使佃民外,文化上世通经书,把持选举,垄断仕途,广结朋党,门生故吏遍天下,势力通达中央、地方,使中央集权为之衰弱。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以前那种源自家长制家族公社的氏族宗法制瓦解,到了汉代被封建家族所代替。这时期,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也经历了由黄老、刑名之学而至以儒学为主、刑名学为辅的“霸王道”,最后崇奉纯儒学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东汉,儒家思想炽盛,形成了一套服务于封建关系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这些表明,封建制度发展到东汉已趋于成熟。

上述情况,在考古资料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并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文献的不足。

(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

1.资料的庞杂性

战国秦汉考古资料,就其数量和内容讲,比较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遗迹保存较好。这时期的城址,魏晋以后很少沿用,遭后世破坏的程度比较小;墓葬,特别是江、淮等地的木椁墓,由于自然条件和白豪泥的封闭,保存较好,遗留下大量的竹、木、漆器纺织品和简牍、帛书、帛画等易朽物品;西北边地的烽塞遗址,由于风沙掩埋、气候干燥,也保存了大量其他地方不易保存的遗物。二是统治阶级风行厚葬,埋葬内容除日常用品外,还有反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巫术迷信等多方面的遗物。就文化性质讲,既有封建的因素,又有奴隶制的残余,具有两种社会形态交替期所特有的复杂性。三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一些历史原因,这时期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比较大,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区,这也增加了资料的复杂性。

2.反映生产力的资料占有特殊地位

在我国历史上铁器的使用、推广,对封建制度的形成、巩固和成熟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而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先秦文献很少记载,汉代的记载也略而不详,因此考古发现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文化分期

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和物质文化的变化特点,战国秦汉考古大体可划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是战国至西汉前期,第二大段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末。每大段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

1.战国至西汉前期

(1)战国早期:从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地主阶级相继夺取政权,并通过变法把落后的奴隶制法权关系和统治方式改造成封建性的。文化特点是:在葬俗上庶人纷纷用了士礼,而贵族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表现得还很顽强,铁器的使用还不普遍。

(2)战国中期:各国变法完成,经济实力增强,大规模的兼并战争频繁展开。在混战中,各诸侯国力量虽有强有弱,由于互相牵制,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这时期,考古资料反映出手工业、农业、工艺技术等在冶铁业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新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示出来。

(3)战国晚期:公元前284年,齐被五国联军击破,从此一蹶不振,逐酿成秦独并天下之势。秦全力向东进攻,逐一吞灭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此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维护贵族利益的礼乐制度衰败不堪。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生产继续发展,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秦帝国存在的时间虽很短暂,但它所采取的统一措施和推行的制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却有很大影响。

(4)西汉前期:自汉王朝建立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初分封诸侯王“宫室百官制同京师”,形成半割据状态。此时,小农经济占优势,传统的礼乐制度还起一定作用,文化特点与战国晚期差别不大。

(三)西汉后期至东汉末

1.西汉后期

从武帝元狩五年至王莽新朝覆灭(公元前118年至公元22年)。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包括昭帝、宣帝在内,一般称为西汉中期。这一阶段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中央集权强化,经过一系列削藩措施,诸侯王势力大为削弱;国家垄断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盐铁等重要手工业部门,官府手工业发达;国力强盛,北却匈奴,南胜越人,威服西南夷,疆域扩展,增郡设县,先进的汉文明迅速向边远地区传播。晚段从元帝以后到王莽时期,一般称为西汉晚期。由于土地兼并,农民大批破产变为流民和奴婢,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集团濒于崩溃。为挽救危机,王莽实行托古改制,反促成了矛盾的总爆发,王莽新朝维持了十四年就灭亡了。这时期,统治阶级的墓葬日益豪华,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开始出现,表现庄园经济的模型明器逐渐增多。

2.东汉后期(www.xing528.com)

自和帝到东汉结束(公元89至220年)。和帝继位,“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豪强地主争得了盐铁之利,表明其势力的强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大肆兼并土地,营建庄园,地方庄园经济有了巨大发展。考古资料反映出城市经济和官府手工业衰弱,厚葬更加风行,各种随葬的模型明器更发达,各种画像墓普遍流行,葬俗中所反映的家族观念和依附关系尤为突出。

(四)文化分区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列国间的经济、文化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地方特色。然而这些独立性和地方特色并非绝对不变,而是随着时代之发展,彼此间逐渐融合渗透,最后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地方特点的文明。到了汉代,文化区的划分有较大变动,地区间的差别也大为缩小。

1.战国文化区

据现有资料,战国可分为三晋两周、齐、燕、秦、楚、吴越、鲁等文化区。

(1)三晋两周:这里地处黄河中游,交通方便,经济文化发达。由于考古工作做得多,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可以看出,这里表现出很强的周文化传统,墓葬中随葬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壶,是布币的流行区。

(2)齐:在今山东北部,有鱼盐之利,商业、手工业发达。随葬陶器组合为鼎、豆、舟、壶,是刀币的流行区。

(3)燕:地处华北北部至长城南北,向东延伸到辽宁。由于地域偏僻,文化比较落后,有一定的守旧性;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较多,在某些方面受其影响。但纵观全部资料,与齐文化比较接近,也是刀币流行区。随葬陶器组合,除鼎、豆、壶外,还往往有三足筒形鬲或盔形釜。

(4)楚:主要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与北方差别较大,又是荆蛮旧地,文化的地方特点很突出,使用铜具和有钤印的金版等货币,绚丽多彩的漆器发达;礼器组合与北方不同,鼎多成对出现,器形独特。

(5)秦:主要指以关中为中心的泾渭流域。文化明显地较关东诸国落后,但却不像东部地区那样受礼乐制度的严重束缚。葬俗也与六国不同,有很强的地方特点;随葬品有些特殊器形,使用圆钱。

(6)吴越: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流行印纹硬陶,鼎以立耳或附耳、三足外撇为其特点。

(7)鲁:主要指泰山以南的汶、泗流域。这里受儒家思想影响特重,比较保守。葬俗上商、周两种因素并存现象继续存在。周族墓葬的陶器组合,主要是釜、罐、壶、罍,除釜外,均成对出现。罐往往多达十余件,但不见其他地区战国墓中常有的鼎和豆。表明礼乐崩坏较缓。

2.西汉文化区

(1)关中地区:这里是秦人旧地,秦文化传统在西汉前期有较多的保留,许多墓葬还用秦人所固有的日用陶器随葬。后期越来越与中原地区接近。仓、灶等模型明器使用较早。

(2)关东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文化地域差别较前大大缩小,除东部的山东等地稍有差异外,基本趋于一致。而中原地区因处腹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对周围地区的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

(3)河西和北部长城地带:这一带人烟稀少,多边塞遗址。河西四郡是中原沟通西域的走廊,经济较河套地带发达。居延边塞遗址屡有汉简出土,是研究汉代边政的重要资料;盛行用木雕造的模型明器随葬。北部长城地带,其东段辽宁地区燕文化的因素明显,西部地区受秦文化影响较深,西汉后期吸收内地文化因素,秦、燕文化才逐渐消失。

(4)江淮流域:指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旧地。这里西汉早、中期的墓葬一般保存很好,用漆器随葬之风很盛。楚文化传统在西汉前期还很强烈,其中江汉地区吸收了较多的秦文化因素,而长沙地区的楚文化则比较单纯,后期北方的文化因素迅速增长。

(5)东南沿海地区:广东至江浙一带原是越人的文化区,这里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文化,发展起了独具特点的汉代文明。

其他如四川、贵州等地的汉代文化也有较强的地方特点。

总之,西汉前期,还保留着较多的战国文化因素,至后期有独特风格的汉代文明才发育成熟。新开辟的边远地区,虽各有其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不断缩小,到东汉,各地墓葬埋葬内容基本相同。从文化的风格看,大江南北差别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