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物的四性及其历史属性

文物的四性及其历史属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历史性文物,无论是遗物还是遗迹,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性。就中国而言,经三次全国性的文物大普查及日常性的文物调查,迄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7000多处,其中先后四批公布列为全国保护单位的就有750处。

文物的四性及其历史属性

上文我们谈到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并应具备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精神物化遗存方可确定为文物,换句话说,文物应具备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四性。

(一)历史性

文物,无论是遗物还是遗迹,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性。而文物,又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为适应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之需的产物。因之,它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着该时代的各个方面信息而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文物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人类的整个历史和某一历史时代乃至同一时代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宗教和习俗等等。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由于文物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它蕴含着人类历史以及时代的诸多信息,因而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取种种信息,使我们得以较具体而形象地认识历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如:研究原始社会,这段历史最长,占去人类社会史的99%以上,而这段历史却无文字记载,其历史信息均储存于物质文化遗存中。要恢复这段漫长的历史只有依靠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取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和遗迹。

从对已获取的史前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的研究与分析,原始社会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迄今已发现(含发掘)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多达200多处,有的伴存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除新疆外,各省(含台湾省)区都或多或少有所发现。其年代最早的首推距今250万年的四川“巫山人”(又有人认为应是“元谋人”)化石(伴出骨器),其后有距今180万年的山西西侯度人遗址,有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距今约10万年的辽宁喀左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有距今2.8万年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有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等。可以说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中又以华北地区发现最多。通过对当时的文化层、遗迹、遗物并结合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的探讨和研究,已基本上建立起旧石器文化的年代编年,并根据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种属及生存与遗迹的变化及采用孢粉分析等各种手段恢复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及其自然环境,从而大致恢复了原始社会早期的历史,勾勒出当时人们生活的社会面貌。

当人类社会步入新石器时代,其物质文化遗存就更加丰富多彩,为我们研究和恢复原始社会晚期历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料。就中国而言,经三次全国性的文物大普查及日常性的文物调查,迄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7000多处,其中先后四批公布列为全国保护单位的就有750处。其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堪称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大多数县、市。经科学发掘的遗址业已达400多处。其中以黄河流域发掘的遗址最多,著名的遗址有:位于黄河中游有距今约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至6000多年的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汤阴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另外还有河北砾山遗址、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北首岭、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位于黄河下游的有:距今8000年的章邱后李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的山东滕县北辛文化遗址,距今4500至6400年的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邹县野店、日照东海峪、骖县三里河、茬平尚庄等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有距今4000至4500年的章邱城子崖、日照两城镇、泗水尹家城等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有距今4000多年到5000多年的天水师赵村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含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遗址,有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编年记》记载了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的历史,是继《竹书记年》之后出土的又一部战国编年史。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仅当时的法律文书就多达五种,其内容已涉及经济法、诉讼法、民法行政法、军法、刑法等方面。如有关农田水利、牛马饲养、粮食贮藏、工商管理、物资账目、官吏任免、军官仕免、军队训练、战场纪律、战勤供应、战后奖惩、徭役征发、刑徒月艮役……均有较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实施规定。其中又以刑法最为成熟。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答问》秦简,简文中对秦律的某些条文、术语和律义以问答的方式作了明确的诠释。如简中记:“葆子狱未断而诬告人,其罪当刑为隶臣,勿刑,行其耐,又系城六岁。”这是对被捕后又犯诬告罪者的加重处刑,即“又系城旦六岁”。又如在定罪量刑的原则方面,区分故意和过失时,《法律答问》记:“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不杀人,问甲(何)论?端(秦律中‘故意’之意——引者)为,为诬人;不端(秦律中为‘过失’之意——引者),为告不审。”大意是甲控告乙盗牛或杀伤人,经过调查,不实,如果控告者是故意,就构成诬告罪,不是故意,则属控告不实。诬告罪比控告不实处刑重得多,可见,秦律对“故意”从重,“过失”从轻。因此这批秦简的发现,丰富的简文内容,不仅为研究秦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可信的珍贵史料,也是校勘古籍的可靠依据。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一件长方形髹漆木匣,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已知内盛帛书多达28种,12万余字,多无书名和篇名,整理研究者据其内容命予书名。根据《汉书·艺文志》,归类,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术、地图等六类。帛书内容十分丰富,还包括一些佚书。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国古代典籍新增加了极为珍贵的内容。其中文艺类中的《周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六十四卦》,约4900字,经与已知各本对比,卦名不同,卦序、卦辞和爻辞亦有差别,系属一种较早的本子。第二部分为卷后佚书五篇,约9600字,除《要》部分内容见于今本《系辞下》外,《缪和》、《昭力》及两篇无篇名的内容,均为佚书,记述孔子和弟子讨论卦、爻辞含意的情况。方术类中的五种医书,成书年代都要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其中《五十二病方》,有283方,分别记述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医方。病名多达103种,以药物为主,亦用灸法、砭石和割治手术。这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医方。在帛书的医方之前,有佚书四篇,根据内容分别定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经》、《阴阳脉死候》等,均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医学理论著作。地图类有一幅为《长沙图南部地形图》,该图所绘范围为今湖南省南部的潇水流域或其临近地区,比例为十七万分之一至十九万分之一,主区部分画得相当精确,一些水道的流向、曲折,已大体接近于今日地图。图上已运用统一图例。另一幅为《地形图》,该图东部一隅即今湖南江华县的沱江流域,比例约为八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这两幅地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绘地图,也是已知世界上所见最早的地图。

(二)艺术性

文物的艺术性,主要是视其所具有的审美、欣赏、愉悦功能、借鉴作用和美学美术史、艺术史的资料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

审美功能,主要指由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

欣赏功能,主要指从观赏的角度给人以联想并陶冶人的情操。

愉悦功能,主要指给人以娱乐并寓教于乐。

借鉴作用,主要是指取其精华,从艺术表现形式、手法技巧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得以借鉴和创新。

美学、美术史、艺术史资料价值,系指为美学、美术史、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具有艺术性(如生产工具),而具有艺术性的文物,其用途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以其用途和作用不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遗物和遗迹。如遗物中的玉块、石块、蚌块、玉镯、石镯、骨镯、金镯、铜镯、金耳环、玉簪、金簪等装饰物品。鼎、釜、甑、鬲、觑、盆、盘、豆、壶、觚、鬻、盂、杯、碗、尊、罐等陶器皿。鼎、鬲、献、豆、盘、觚、爵、聋、角、尊、岙、盆等铜器皿。碗、盘、碟、杯、盅、壶、瓶、罐等瓷器皿。又如陶塑、泥塑、石雕、瓷塑、动物形玩具等。这些实用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如建筑,可分为宫廷、府第、住房、寺庙、宫观、亭台、祠堂、桥、牌坊、陵墓及纪念性建筑物等。其中以宫廷建筑最堂皇,也最具艺术性。这同宫廷建筑是最高统治者行使权力、生活起居和玩乐的场所有密切关系。因要使建筑达到与统治者的权力地位和奢侈生活需求相一致,就必然要在建筑用材的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建筑单体的形式、装饰设计诸方面进行艺术美的创作,使之既体现权力的尊严又具艺术美,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建筑遗存为建筑美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类为供观赏而创作的工艺品、美术品等艺术品。此类作品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如史前的陶塑、泥塑、玉雕、石雕、骨雕、木雕、人物、动物等艺术品,历史时期的陶塑、泥塑、铜铸、铁铸、铁雕、玉雕、石雕、骨雕、牙雕、竹雕、木雕、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艺术品。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神态栩栩如生。此类作品迄今仍颇富艺术魅力。

第三类是各种祭祀时用的礼器、法器和供奉的对象而创作的宗教雕塑艺术作品。就我国言,史前的陶塑、泥型、石雕女神像。如辽宁阜新“女神庙”中出土的女神,有与真人相若和大于真人两三倍的女神是其代表作。历史时期铜铸、泥塑、陶塑、彩塑佛像菩萨观音及瓷塑观音等。又如玉琮、石琮、玉璧、石璧、骨璧、玉璜、玉琥、玉圭等礼器,中玉琮、玉璧始出现于仰韶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流行于龙山时代的良渚文化,盛行于商周时期。(www.xing528.com)

第四类,明器(专为随葬制造的器物)中的一些器物。如雕塑人物俑、家畜、生肖、动物俑、镇墓兽等,房屋、车船及工具模型。此外,还有仿礼器、生活器皿等器物。前者自身即隶属雕塑艺术品,后者造型、装饰均具有艺术价值。在中国,器皿类明器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俑类作品始见于春秋战国,盛行于秦汉,唐至明依然较流行。在墓葬中常出土陶、瓷俑。其代表作首推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其形体大小与真人、真马相若,造型准确,比例适宜,形神兼备、神态各一,判若真人真马,栩栩如生。其中兵俑是根据不同身份、年龄用写实写真手法设计圆雕而成,姿态表情描绘细腻,惟妙惟肖。彩绘绚丽,色调明快,对比浓烈。马俑也是采用写实、写真手法圆雕而成。造型准确,比例适度,神韵十足。秦兵马俑堪称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科学性

文物所具科学性,系指文物蕴含的知识、科学与技术信息。各种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生它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如陶器的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用黏土烧造器皿,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创作人造用具,是人类对土调水具有可塑性的物理性能认识的标志,也是人类发现陶坯经焙烧可变硬的化学变化认识的标志。

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的又一划时代创举。青铜器的发现是人类已掌握合金冶铸技术的实物证据。

纺织品的发现,是人类掌握纺织技术的标志。

建筑遗迹的发现,是人类掌握建筑技术的标志。

天文图像的发现,表明人类已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

彩陶纹样巾发现有用同样笔画构图的,表明人类在当时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铁器的铸造和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世界各地人工冶炼铁和铸造铁器的时间早晚不同。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器是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长沙地区。于甘肃灵台景家庄1号春秋墓出土1件铜柄铁剑(通长37cm,柄长8.5cm,格长4cm,厚0.8cm,剑叶铁质,残长9cm,宽3cm,厚0.6cm)及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墓出土1件铜格钢剑(残长38.4cm,格长O.9cm,身长30.6cm)是其代表作。至战国中期以后,出土铁器遍及秦、楚、齐、韩、燕、赵、魏七国地区,已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普遍使用铁器,并已在农业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楚、燕的军队装备已基本上以铁兵器为主。如湖南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了20多件铁器,其中杨家山出土的钢剑,是属“退火中碳钢”制品。这一发现,把中国出现钢的时间从战国中期提前到春秋晚期。与钢剑伴出的铁鼎(年代较晚于M15)、窑岭M15墓出土的铁鼎、左家塘M44墓和砂子塘M5墓出土的铁口锄,分别用“白口铸铁”、“亚共晶铸铁”制成。这些文物表明中国铸铁和锻铁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另在河北易县燕下都M44墓出土剑、矛、戟、蹲、刀、匕首等铁兵器六种62件,弩机、镞等钢铁合金兵器两种20件,并伴出铁盔。经对剑、矛、戟等七种9件铁兵器的科学考察,其中6件为纯铁或铜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由此可证,于战国晚期已流行块炼法,并创造了用此法得到的海绵铁增碳来制造高碳钢的技术及淬火技术,这就把中国掌握淬火技术的年代提前了200多年。在河北兴隆出土42副87件铁范,分别为农具、工具和车具的铸范。范分内范、外范、复合范,其本身均为白口铁铸件。有的范设有防止变形的力盟结构和金属芯。这批铁范从设计到铸造均达相当高的水平。据有关单位对其中一些铁器进行金相分析,其结果表明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有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至战国初,冶铁技术有很大发展,是冶铁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早期的块炼铁已发展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也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开始兴起。尔后,又创生铁炼钢(含熟铁)新工艺。到南北朝时期,新发明了杂铁生揉的灌钢工艺。至此,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代冶铁技术体系基本建立。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在世界各国中闻名遐迩,并被誉为“瓷国”。瓷器的烧造渊源陶器的烧造。早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就开始出现选择高岭土烧制白陶器,而龙山文化烧造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的烧成温度已高达1100℃左右,已几近烧制瓷器所需的温度,这为以后发明烧造瓷器奠定了技术基础。瓷器的烧造,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原料是瓷土或瓷石,这需要掌握辨别知识和经验;第二,釉的发明与应用;第三,烧成温度高达1200℃以上,需具备一定技术来改进窑室结构,选择燃料,掌握火候。瓷器的烧造也有一个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而有原始瓷和瓷器之分。

原始瓷,已知始见于商代。于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早期、郑州商代中期的遗址或墓葬均有发现青瓷器。至商代晚期,原始瓷器的出土地点已广泛分布,于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台西、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苏埠屯、江西清江吴城等地的遗址或墓葬均有出土。原始瓷器所具特点是:选料不精,工艺简陋,火候欠佳,釉层厚薄不一,易于剥落,与后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烧制的真正瓷器尚存一定差距。

瓷器,已知始见于东汉。于浙江上虞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址出土的饰斜方格纹的青釉坛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经有关专家用理化方法测试,其结果表明,从胎体(莫来氏结晶好)烧成温度吸水率、施釉及釉胎结合等方面皆具备了瓷器应具有的特征,达到了瓷器的标准,已致青瓷最早问世。其后,从出土的大宗瓷器表明,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白瓷、黑釉瓷、窑变瓷、白釉黑花瓷、影青瓷、青花瓷、釉里红瓷、“玳瑁”釉瓷、铜红釉瓷、斗彩瓷、五彩及青花五彩瓷,以及釉上蓝彩、釉下五彩、釉下青花、金彩、粉彩、墨彩等瓷器相继问世。品种繁多,釉色缤纷,装饰题材丰富多彩,装饰纹样瑰丽多姿。从陶器、原始瓷器至瓷器,以及每一种瓷器的出现,都体现出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提高、窑炉的改进、烧成温度的提高及火候的掌握水平,也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上述陶器、青铜器、纺织品、铁器、建筑遗迹、瓷器可窥视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也充分表明文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客观性。

(四)纪念性

文物价值,以往仅以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衡量的标尺。事实上,纪念性也应是衡量文物价值的标尺之一,亦即有的文物,其价值系以具有纪念性为主。如古代、近代名人故居、祠堂、墓葬及遗物等。又如现代名人故居、墓葬及遗物等。

总之,一件东西或一个单位是不是属文物,应根据以上所述四性(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纪念性)来界定。不过,每一件文物或每一个文物单位不一定非四性具备,应依实际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