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差异化阅读教育应体现在学生背景知识和概括能力的差异上。迁移的最基本要求是学习者具有背景知识,这是发生迁移的先决条件。没有这种背景,学习者将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或了解他们当前的学习活动,更达不到学习迁移的目的。除了对背景知识的具体要求外,还应强调学习者原始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一般来说,学习者的泛化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的范围也越大,效果较好。反之,学习者的泛化程度越低,发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小,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差。最后学习者必须获得所需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以通过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增加他们的迁移潜力并调节他们当前的活动。许多理论流派、专家和学者在提到转移时都提到了概括。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是概括的延伸。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学习者尝试将熟悉的方法应用于新情况。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学习者将一种学习中总结的原则、概念、方法和经验应用到另一种学习中。为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向迁移目的,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间关系的欲望。随着实践的增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迁移的含义,接近迁移的本质,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阅读文本材料内部关联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活动来实现迁移。
其次,差异化阅读教育就是尊重阅读文本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根据阅读文本设定不同的迁移目标。当迁移不尊重阅读文本的差异时,最明显的迹象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课文不仅是学习资料,更是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例如,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象并非书本上的名词释义或练习题,而是数学的内在逻辑、定理和规律,除了语文学科以外,绝大多数学科的学习材料仅仅是一种媒介,是一种通往学习对象的途径。但语文学科却必须立足于阅读文本,学生的学习对象既包括文本中的字词、章句、语法、又包括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知文本所获得的人文精神的感悟。不仅如此,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均有可能高于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层级和生活体验层次。比如,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录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涉及病痛、生死,但这些经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对阅读技巧的掌握而忽视对本文内涵的解读,则会导致学生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感到十分茫然,即使学生学过类似的文章,也会出现虚假迁移、无效迁移的问题。(www.xing528.com)
最后,差异化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师在阅读迁移活动中切忌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具备多样性、趣味性、有效性等特征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实际的迁移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对阅读及阅读迁移丧失兴趣。语文教师在阅读迁移上缺乏灵活性,一是表现在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活动,无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二是对阅读本文的选择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无法激发学生在语文阅读迁移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没有有效结合阅读迁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迁移与口语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及阅读迁移与学生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割裂了阅读迁移的整体脉络,丧失了实现灵活性目标的基石。为了帮助学生学得越来越快,很多教师只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课文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文本已经成为学习迁移的工具,而不是迁移的对象。虽然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普遍意识到迁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在某些迁移教学行为中,往往会出现“为了迁移而迁移”的窘态。结果脱离本文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失去了立足点,再多技法上的训练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教师偏离本文的另一个表述是文本选择不谨慎和不清楚。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建立起阅读迁移文本之间的联系,反而会出现负迁移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