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评价问题解决的对策

语文教学评价问题解决的对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语文教学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估系统来提高课堂评估的有效性。它是一个通用术语,此时评估中要回答的问题是“个人表现如何”。张海燕认为,学习评价属于学生评价的范畴。对此,加德纳强调“通过情境化的评价激发智能”,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能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并采用多元

语文教学评价问题解决的对策

鉴于语文教学评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估系统来提高课堂评估的有效性。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独特的优势。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是一维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题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概念解析

1.评价

“评价”,可以理解为“评价价值”,是一种表达对客观事物主观感知的有意识活动。美国学者格兰德兰认为,评价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评估=测度(对数量的描述)或非测度(对质量的描述)+价值判断”,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价值”只是客观,不仅如此,它也是一种主观反应。“价值”的存在或大小取决于主题,即“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评估”是指用于获取有关学生表现信息的各种方法,包括传统的纸笔测试和开放式问题(如作文题)以及现实世界人的操作(如作为论文问题)。它是一个通用术语,此时评估中要回答的问题是“个人表现如何”。

2.学习评价

要想知道什么是学习评价,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的结果,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过程。当然,学习的结果也并非单纯地等于学习成绩,它还包括通过学习学生的智能发展以及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习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一种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评价,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习评价,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宽泛,它囊括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狭义上的学习评价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项伯衡认为,学习评价就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这一种客观活动过程,以及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程度,评价主体做出有关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囊括了对学生学习的发展和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韩桂凤认为,学习评价就是评价主体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依照国家教育教学目标,系统性地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或自学影响下认知行为上发生的系列变化信息和证据收集起来,进而对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张海燕认为,学习评价属于学生评价的范畴。认为学习评价就是依照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对学生所有有关学习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一系列相关变化和发展的事实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进而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时状态。

张静认为,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就是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针对学生学习而展开的学生评价,通过对有关学生者经学习后的发展和变化(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的信息进行整理、衡量、描述后,结合教育实践以促进教学的改进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进步。

尽管教育界对学习评价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但其中心思想都趋于一致,认为学习评价就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全面地、真实地、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期能够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学习进步,从而提高教与 学的质量。

3.多元学习评价

经查阅书籍文献检索,没有找到关于多元化学习评价的确切定义,但“多元化”“学习评价”“多元学习评价”等词频繁出现在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可见“多元化”“多元学习评价”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且,基于文献了解,我经整理发现多元学习评价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而提出来的,具有多元化评价的一般特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强调人的发展、强调质性评价。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通过多种评价的方法或手段,让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习的态度、行为等综合素质多方面内容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而多元学习评价的这一过程,在被检索得到的文献中常被研究者描述为一种“评价模式”或“评价体系”。(www.xing528.com)

这种评价模式或体系,通常由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平时成绩三部分按不同比例组成,由于不是通过一次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从多方面收集和接受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纸笔测验成绩更能较为准确且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纸笔测验成绩更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它强调将书本知识与相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纸笔测验成绩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再教育

在相关的多元学习评价研究中,不论是高等研究教育或基础教育研究,还是语文、数学、生物、体育音乐等不同学科教学研究,探究的核心始终在于评价时是否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是否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会关注学生学习及其发展过程中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总之,多元学习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要做到考虑学生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需要,力求能够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提升,挖掘学生潜能并发挥学生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并适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学生学习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1983 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对智力及其性质、结构提出了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看来,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以相对独立的一组能力存在着,认为每个人都包含了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动、数学、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探索在内的九种智力,只是每个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各种智力进行组合和应用,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得以发展。

正是因为每个人在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如果只采取单一的手段,不足以作为可以完满评价学生的依据。对此,加德纳强调“通过情境化的评价激发智能”,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能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并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测量,那么具有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各类学生就会有更好的理解与表现。该理论的主张为每个人的人生理想提供了足够多的发展空间,也为教育及其评价和测量带来了更多有益的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

20 世纪末,随着人们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的深入研究,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也渐渐显露出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也逐渐在西方变得颇受欢迎。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盛行至今,理论内容丰富且流派纷呈,但是其核心思想大致无异,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处于不断的重新构建之中,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学,在客观真实的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也是学生个人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与社会上以文化建立起来的意义之间的中介。

3.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诞生于后工业社会,首先出现在艺术领域,然后影响哲学领域,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派。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及其对西方传统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指出了新的思维视角。后现代主义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等几个特征。在后现代主义者的眼中,人类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系统,创新是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动力。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个体解放,尊重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体意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过程,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则批判了这一概念。根据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知识是在外部客观刺激与主观认知结果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教学行为中,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此外,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不是一个整体,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面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主体会根据其个人和情感体验而获得不同的认知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可以产生教师的新认知。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认为课程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课程参与者通过互动创造的。课程是一个开放的、适应性强的系统,它根据活动场景而变化。课程目标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参与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目标。同时,在实际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课程,直至形成综合内容。学生应该参与课程开发,个人探索和体验应该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视角强调学生的灵魂和精神,强调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解放,注重培养学生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意识。

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充分展示人性及其生命的本质提供了舞台,注重过程,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更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变革注入了新的空气,为教育教学实施评价也提供了新的视野。也有研究者认为,对学生学习实施评价不应仅仅是对当前情况做出简要狭隘的价值判断,更应以此作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从而明确对学生实施化学学习多元评价的真正功能在于促进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的作用,有效推进学生学习,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