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书本阅读课程化的构想

关于书本阅读课程化的构想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语文教学。首先是关于整本书“阅读量”目标。在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实施中,主要的讲座类型包括导读、问答、分享。

关于书本阅读课程化的构想

(一)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语文教学。因此,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必须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同时它也有着区别传统课堂阅读教学的独特价值——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阅读情境下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我从“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两个维度确定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

首先是关于整本书“阅读量”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初中三年阅读总阅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不符合要求,因此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不是片面地增加阅读量和扩大阅读面,而是要完成 260 万字这个基本阅读目标。如果学生的阅读基础比较好,教师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阅读量。其实,学生阅读的万字数并不是关键,关键是通过 260 万字的严格规定,保证学生能够阅读一定的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世界,感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是关于“阅读能力”的目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阅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通读全书,引导学生更加熟练地完成阅读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科目、不同的作者进行泛读、精读等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性阅读能力,但这种鉴赏性的阅读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来说的,现实阅读环境中学生的阅读是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只是学生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不可能每一本书都要采取这种鉴赏性的阅读方法。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初中生在真实阅读环境中的综合性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获取信息的能力、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自觉、有计划地完成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对全书内容进行分类,获取有效信息,体验阅读过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和分享过程中能够不断加深和拓展自己的理解,进而收获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二)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内容

合适的课程内容是确保整本书阅读有效实施的关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内容主要从阅读目的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两方面考虑。

1.阅读的书目的确定

阅读的书目的确定主要按照趣味性、经典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原则来进行选择。

第一,趣味性。“趣味性”不是书籍内容的有趣和好玩,而是所选书籍的写作风格要符合初中现阶段的接受程度,尽可能与儿童真实、自然地表达联系;书籍所呈现的内容要尽量和初中生的生活、生存和学习相呼应,使其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所选图书的思想和主题对学生在情感和精神上有启发意义,能够启迪他们的心智、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敏锐的感受能力。

第二,经典性。书是读不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通过读有限的书获得较大的收获?读经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经典”不是现在正在读的书,而是反复读的书。“经典”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过时间的“历练”,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读的书,未来的人也会读的书。二是克服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和普遍意义的空间障碍。三是人们想看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而且每次读新书都会被发现。总之,策划的“经典”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和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

第三,开放性。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不应全部为文学作品,因为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但是可以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适当兼顾适合学生阅读的其他类别的作品,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类型的作品,打破各个学科之间和教师自身阅读视野的局限。

第四,层次性。阅读书籍的选择应该是有层次的,有渐变的,必须适合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单元教学有一个弊端就是忽略了知识的梯度,导致很多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很多无用功和重复性的东西,因此,书目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体现一定的序列性。

2.对所选图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因为整本书不像单篇课文那样内容含量相对较少,有着较为明确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中面面俱到,现实的教学环境肯定不允许,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便适合现实教学的需要。第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呼兰河传》为例,其叙述视角比较独特,一个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来自成年的“我”;一个是内视角,来自幼年的“我”,因此可以把其叙述视角作为教学内容。第二,要根据学生现实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通过把书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进而反向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

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实施主要包括实施前的研究与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和推广、实施后的拓展延伸。

1.整本书阅读实施前

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全班的阅读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阅读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确定所要研读的书目和要完成的阅读 任务。(www.xing528.com)

其次,确定全班共读的整本书。在课堂上阅读整本书并做出选择时,教师应考虑大多数同学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不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而是选择整个班级来阅读整本书。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全班自由选择不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如果采用全班共读的形式,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师生之间也可以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便于共同交流。其实,共读整本书的目的还是去引导学生养成自由、自觉的阅读习惯,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以类比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最后,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整本书要顺利实施,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保证学生不能无目的地阅读。因此,我们根据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和阅读能力来规划阅读所需的时间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阅读任务。这些计划使学生能够清楚地阅读,目标感和紧迫感不会失去。

2.整本书阅读实施中

这个环节是整个读书过程的核心。在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实施中,主要的讲座类型包括导读、问答、分享。

第一,指导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对阅读感兴趣,阅读才会更有效。其次,阅读方法的引导,现实中由于受制于教材单篇短章的编制形式,绝大多数初中生的阅读方法还是按照阅读教材那种一字一句、一页一页的阅读方式,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没有得到好的阅读结果。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他们会阅读本书的封面、目录、前言和后序。这些指南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整本书。想想那本书,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但是做读书笔记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记录下来。

第二,问题答疑课。整本书无论是内容量还是情节复杂度都远超教材中的课文,因此学生刚开始接触整本书,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同学们的解答消除心中的疑惑,使整本书阅读得以顺利进行 下去。

第三,交流分享课。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内心会对书中的内容、观点和人物命运产生某种思考。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记录下来这些收获,内心就会有想和别人交流分享的冲动。通过举办读书沙龙和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让学生对阅读感受进行分享和交流,不仅可以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丰富和拓展彼此的阅读感受。

3.整本书阅读实施后

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不是阅读的终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其他书籍的起点。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后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和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其他的类型的书,也可以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这些扩展和扩展,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奇妙和用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感觉。而且,通过拓展和延伸,把学生所读的书和其他知识发生联结,也可以巩固现有的阅读成果。

(四)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方式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如果单纯依靠课内有限的阅读时间和常规化的学习方式是很难推行的,也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存在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能因为互联网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就惧怕和远离它,相反,我们要利用好互联这个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教学。目前来看,依靠混合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好的方式。

混合式学习由课堂学习、在线互动、非课堂非在线自主阅读三个模块组成,形成完整的书本阅读学习方式。第一,课堂学习。课堂中学生可以安静阅读,但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不可能是常态的和主体性的,因此学生阅读的主体时间还是课后,课堂学习主要是进行学习方法、回答问题、交流分享、展示全书报告等活动。第二,在线互动式学习。主要包括异步讨论、任务认定、资源分享、成果交流与评价等。在线学习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讨论和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成果的实时展示、及时发表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学生可以通过 QQ 群或微信群等网络方式,在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们及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阅读疑问,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第三,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主要是给学生自主的时间进行常态阅读,教师不加干预。对于自主阅读,教师和家长必须转变观念,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采用阅读记录卡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问,以便课上和线上进行讨论。通过把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率。第四,绘制思维导图。在阅读和教授全书时,由于信息量大,知识内容复杂多样,绘制思维导图非常困难。即使教师把它拿出来,思维导图所包含内容的复杂性也让学生难以接受,干扰了全书的教学。因此,在绘制全书思维导图时,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理清知识脉络,通过分类将全书分成若干部分,提取各个主题和主要知识内容。按主题连接全书核心内容,按原理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思维导图层次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凝练,便于学生阅读,真正理解和接受。

(五)如何评价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首先,与单篇文章的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在反复、长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习惯各种阅读方式,通过体验和感知提高感性思维。其次,阅读整本书可以巧妙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对某一位作者的长期研究,往往会对他的作品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会使学生在写作中下意识地模仿一位著名作家的写法风格。最后,通读全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方式。能力和方法比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学生通过阅读所吸收到的营养、所付出的努力会内化在自己的素质中,最终会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从评价方式上来说采取终结性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成绩不看成长;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教师评价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很少参与到评价中来。因此,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可从阅读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尤其要关注“质”的评价。阅读的“质”可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成果等方面来考查,把学生在阅读活动的表现也纳入评价的范围,不仅要关注学生最后的阅读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阅读的“量”可从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目数量、读书笔记的次数、每天阅读的时间和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查。

在评价主体上可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当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后,先让学生对其在阅读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鉴定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涉及活动展示、读书笔记等多个方面。其次是教师评价。建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是学生互评。在学生展示完阅读成果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并给出一定的改进意见。这种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评价的权利,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对整本书阅读课程从纵向的维度进行了探索,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系统。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势必会对现行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教学诸领域产生影响,因为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一旦进入课堂就是课程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