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如何呈现,成为困扰不少一线教师的问题。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在理念和方法上为语文核心素养而变。
(一)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语言运用”中,学生理解语言运用的规律,就需要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练习。“文学审美”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拨。在“文化理解”中,要想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的积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予以熏陶滋养,或组织形式丰富的语文活动等。教无定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随着具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时刻体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关照,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二)学生要更新语文学习观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语文核心素养整合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必备的与语文相关的能力与品格,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具体情境时发挥作用。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观就是要指向这种能力与品格的发展,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等资源,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进而养成恒久的、稳定的个体素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应该面向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而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解决语文问题的意识。语文学习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开放化,设定生活中的特定场景,这个场景存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情景中。由问题到解决,中间包含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他们感兴趣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时调用语文知识、技能和态度,针对问题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迁移,使学生涵育持久性的、稳定的语文能力和品格。教师在这种学习观中的角色主要是构建适宜的问题情境、促成学生合作、指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本位的正确学习观。(www.xing528.com)
(三)评价方式要多元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才能使其落实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教育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接受一定阶段的语文教育后,其核心素养的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具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定量测量的结果最终可以作为语文教育成果定性的依据。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层级,对“语文运用”“文学审美”“文化理解”进行量化设计,制成学业质量标准,可作为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依据。虽然我国的考试制度备受质疑,但如果最终的评价指向最初的目标,评价的指标科学合理,那么对学习成果的考核和测量是无可厚非的。语文核心素养若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性质描述,仅仅是一个“高大上”的理念,悬置于语文课程之上,游离于评价机制之外,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无任何意义。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也要以量化测量为主体,科学的量化指标是语文核心素养达成的保障。
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除了量化测量之外,还要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涉及语文活动各个方面的立体式评价方式。只有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描述,才能将评价与语文课程改革协调起来,共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是学习的工具,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只有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产生实质影响,才能引起语文教育相关人士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