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如果今天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来到课堂,或者没有备课就教,课堂上自然会显得不自然,如教学过程中没有信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甚至课堂上语无伦次,能够完整上完一堂课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有效”了。因此,在没有适当有效的课堂准备的情况下,教师是不应进入课堂的。没有充分、有效的备课就坚决不走上课堂,应以一种胸有成竹的心态做好准备,做到有信心、有准备,并对自己和学生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积极细致地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的教授应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
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是基于类比,教师应灵活运用教科书的内容。然而,仍有不少教师误解了教科书的主要作用,很少有教师重新思考如何“使用教科书”,他们照本宣科,只注重形式上的套用,没有充分把握教科书的精神实质,没有深刻把握课本内容的精髓。另外,所谓“传道授业”是指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授之以渔”的乐趣,但很多教师却为了教课而教课,作为受众的学生也自然“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目前,不少语文综合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与语文教学本身偏离得越来越远。
“探究如何利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解决愚公所面临的问题”“关于绍兴酒文化”这些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从语言教学本质属性来看待这些问题,它们似乎是本末倒置的。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是毫无成效的。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语文的工具作用和文化作用是分不开的,两者相得益彰,又缺一不可,想把这两种特质分开是很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必须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两个问题。汉语是一种文化遗产,对学生的精神层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汉语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是语文与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否则就不可能谈汉语的学术和教育活动。因此,只有通过熟悉语文教材内容,才能让教育更上一层楼,只有理解了“课本”才会知道教什么,何况对语文学科来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www.xing528.com)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自己不理解语文教材内容,自己尚且“昏昏”,学生又如何能“知其所以然”呢?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细心研读教材,做到了然于胸;要求语文教师不要被教参所左右,不要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而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遭遇”作品,努力实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要求教师认真研讨,对课本和教参进行适当补正;要求教师对书本进行深入阅读,形成自身的独特感受。你必须用你独特的洞察力来品味文章,真正实现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讨,对课本和教参进行适当补正。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忽视备课的重要价值,教学有效性便很难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将成为海市蜃楼。所以,精心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