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香门第:东山王家与叶氏家族的传承

书香门第:东山王家与叶氏家族的传承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东山莫厘王家逐渐成为书香门第,王逵的儿子勤奋好学,通过科举做了知县,开家族读书、考试、做官的先河。此外,东山叶氏家族也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明清两代共出进士5名,近代以来出教授30多名。走近书香之家文章海内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王鏊明朝景泰元年,王鏊出生在陆巷王家老屋三槐堂。母亲叶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古代读书人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都取得第一,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

书香门第:东山王家与叶氏家族的传承

本课导学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下,中原沦陷。武德将军王惇护驾南渡,后随父亲王百三迁居东山洞庭,王百三被尊为东山王氏始祖。自此王氏家族在东山以农耕、经商为生,默默奋斗二百多年。到了明朝初年,七世孙王逵(字惟道)开始重整门庭,成为东山王氏振兴家业的奠基人。王逵好读书,苦于无所师授,完全靠自学成才。少年时朝夕诵读朱子《小学》、“四书”,常常废寝忘食。学成后在祠堂创办私塾,教授族中子弟。后听说浦江郑氏家法闻名天下,于是就前往郑家学习回家后效法郑家制定王氏家规。王氏家规包括和睦、谨言、积德、侍奉、养亲、兄弟、择配、娶亲、教子、延师、朋友、乡党、恤寡等共21条。每一条还做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家规中有:王氏子弟参加院试者贴白银3两,参加乡试者贴白银5两,入仕当官者贴白银10两,并定律延续。以此激励族中子侄学文化、遵孝道、懂礼仪。

自此东山莫厘王家逐渐成为书香门第,王逵的儿子勤奋好学,通过科举做了知县,开家族读书、考试、做官的先河。他的孙子王鏊更是在科考连中二元,钦点探花,入阁拜相,官居一品,使王家声望达到了顶峰,成为东山大族。从此王氏家族家风愈加醇厚,诗书传家,在后来的五百年间人才辈出。明清两代王氏家族共出进士、举人近30名,八世孙王世琛在康熙年间夺得状元,更使王家声名远播。近代以来,王家出了教授30多名,其中包括院士王守武、王守觉兄弟,他们为我国的科技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东山叶氏家族也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明清两代共出进士5名,近代以来出教授30多名。

北宋叶梦得学问博洽,精通掌故。其词风接近苏轼,喜藏书。一生著述繁富,见于历代文献著录者50余种。清代其后人叶德辉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在其著述中,《书林清话》影响最大。

民国东山叶乐天也是著名学者。中年隐居故里,全心收集地方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所藏图书悉数捐献给吴县(今属苏州市)图书馆,还辑成《乡志类稿》一书,为后人编写地方志提供了翔实材料。

议一议

说说你所知道的东山书香之家还有哪些。

走近书香之家

文章海内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王鏊

明朝景泰元年(1450),王鏊出生在陆巷王家老屋三槐堂。父亲王琬,早年在私塾潜心向学,长大后远游求学,但屡次乡试不中,做了三年知县便辞官回乡。母亲叶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勤俭持家。

王鏊自幼用功勤读,很早就显示了惊人的才华。16岁那年,少年王鏊随父到京师念书。在国子监求学期间,王鏊常端坐夜读,灯火通宵不灭。读书之余,王鏊广交师友,潜心治学一日千里,同学争相传诵他的文章。朝中主盟文坛的侍郎叶盛看了王鏊的文章后,直呼“天下奇士,他日必名重天下”。在京师学有所成后,王鏊参加秋闱乡试,拔得头筹,高中解元。次年春入京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予翰林院编修。今天陆巷王家老宅前的紫竹街上还立着解元、会元、探花三块牌坊,记录着当年王鏊连中二元,钦点探花,入职翰林的荣耀。

王鏊在为官以后,闭门读书,远避权贵,从来不肯向当权执政者献媚拍马,在翰林院的十几年一直得不到重用。在担任皇帝讲官时,多次引用前期典故对皇帝直言劝谏,正直敢言的性格深受同僚钦佩。正德初年(1506),朝廷公议推举王鏊为内阁大学士,官居极品。但此时的皇帝荒淫无道,大宦官刘瑾专横跋扈。当朝的同僚、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或被削官流放或被打入天牢甚至被折磨而死。面对危局,王鏊没有丝毫退缩,而是积极斡旋。一天,阉党寻找借口,想要陷害三位朝中大臣,王鏊当面质问刘瑾,“士可杀不可辱,今日假如大臣无端受辱被杀,我有何面目立于朝廷之上!”迫于王鏊的正气凛然抗争以及舆论的压力,阉党最终做出妥协,免除三位大臣死罪。

60岁那年,王鏊辞官回归故里。退居林下的王鏊依然坚持著书立说。74岁时,有一次他的一位学生去拜访他,见先生面有不悦,问他缘故。王鏊说:“我恨自己不及古人那般勤于读书,自幼至今,夜读不辍。昨夜读书,双目渐昏,不能明了。人老而学业不进,所以担忧。”晚年的王鏊在地方提携后学,门生遍及吴中。他与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后学经常品茗雅集、谈论诗文、品评时政,成为苏州文坛佳话。

明朝嘉靖四年(1525),一代名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在苏州城西怡老园与世长辞。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人人哀痛。当朝皇帝为之辍朝一天以示哀悼,并且下旨派遣官员到王府赠官赐葬。下葬之日,墓前耸立两块青石墓柱,上所镌刻的“文章海内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挽联,对其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小知识

连中三元是指什么?古代读书人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都取得第一,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王鏊在乡试、会试中连中二元,当时的人都期望他连中三元。可惜殿试后,众考官皆批第一,唯独主考官不同意,王鏊于是获第三名探花。

王鏊晚年居家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筑“颜乐堂”“宜晚轩”,富藏书。与吴宽、唐寅、文徵明等藏书家互相唱和。曾自称:家世藏书,分散于数处,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绍书论他为明代藏书家之一。藏书印有“济之”“御题文学侍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王济之图书”“大学士章”“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泽世家”等。刊刻图书有《孙可之集》《古尚方》等。

图2-1 王鏊故居惠和堂(一)

图2-2 王鏊故居惠和堂(二)

说一说

王鏊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百折不回王守觉

王守觉院士,祖籍苏州东山,1925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王季同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学家。他的三位哥哥都是学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姐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二姐是清华大学的首位女教授。

王守觉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加之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故深得父母与兄姐们的宠爱。在他12岁那年暑假期间,日本进攻上海,王家逃难到内陆,颠沛流离,两年后到了昆明。王守觉凭着扎实的功底考入了高中,但是不久便因为患病辍学。身体康复以后,王守觉不甘心在家吃闲饭,就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他修过钟表,自制过门锁,甚至还养过猪。在艰苦劳动之余,王守觉仍然坚持自学,立志考上大学。由于小学毕业后,王守觉在中学只学过几个月,家里人都不太看好他。为了学好英语,他就将家里的外文杂志找来,对照词典认真自学,半年后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同济大学。(www.xing528.com)

大学毕业后,王守觉先后进入了上海镭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负责人就是他的哥哥王守武,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兄弟两人为了工作争论得面红耳赤。王守觉后来说:“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做实践出身的我要先把产品做出来,再去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而学物理理论出身的哥哥则坚持要把所有可能存在的理论问题都解决掉,再制造产品。”就是凭着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精神,王守觉院士研制出我国第一只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把其截止频率从锗合金结晶体管的2兆赫提高到了200兆赫,提供了我国首台晶体管高速计算机——109乙机所需的半导体器件;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批用于战略导弹的硅平面管,并完善了硅平面管的生产工艺。

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漂泊奋斗了大半辈子,王守觉院士晚年特别思念自己的家乡东山。1998年,地方报纸曾刊登了他投来的诗歌:“姑苏千里瞬间航,难追童年好时光。惊悉同窗辞世去,留得人间泪行行。六十春秋异地过,父老汗滴城换装,此生恨无分身术,能为家乡做几桩。”在王守觉眼里,家乡的一景一物是那么令人向往。不久,王守觉院士在东山镇上购买了一处民宅,翻建后长期居住在那里,平时经常和乡民交谈,毫无架子。闲暇之余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进入东山莫厘中学为广大师生上课,勉励学子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同时在莫厘中学设立了“王守觉希望奖学金”,第一、第二届他都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待到第三届颁奖时,王守觉已经卧病在床,不能前往,但他还是念念不忘莘莘学子,通过校领导转达了对师生的问候。

不久,王守觉院士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唁电:科学领域为失去这样一位学科泰斗,扼腕痛惜;王氏家族,为失去这样一位挚爱亲人,无限悲痛;学生弟子,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深切哀悼!

小知识

王守觉(1925—2016),苏州东山人。是王鏊第十五世孙,其祖父王颂蔚是清末历史学家。父亲兄弟姐妹九人成就突出,被誉为“王氏四杰”和“五朵金花”。王家子女为何个个杰出?王守觉把父亲的教育方法特点总结为 “三句半”:一是“言教不如身教”;二是“多说不如多看”;三是“尊重自我发展”;最后半句是“少管”。

小资料

王守武(1919—2014),苏州东山人,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电子学家,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守武194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45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回国后,王守武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109厂厂长、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名誉主任等职。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武成功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只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成功主持研制4千位、16千位的DRAM大规模集成电路,在研究与开发中国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授课20余年,培养了一批物理学家和半导体技术专家。1979年和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两次、1990年一次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何泽慧(1914—2011),女,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自力更生成功研制了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泽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

议一议

院士王守觉、王守武、何泽慧成才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代开科以来最年轻的状元施

明朝正统三年(1438),苏州府吴县学院的荷花池内,三朵荷花居然开在了同一枝头,引得大家争相观看,一时传为奇闻。这一年的乡试秋闱,捷报传来,三位吴县秀才同时中举,其中施槃名列前茅。

施槃幼年家道中落,母亲早丧,继母严氏嫁入施家后,子孝母慈,乡人无不称赞。父亲亦农亦商,仅能够勉强维持家计。有一年,父亲携施槃至淮扬,想让儿子弃学从商。但施槃年少好学,哭着要读书。父亲无奈,只得让他寄宿在朋友罗铎家中,随罗家子弟在私塾念书。一天,一位姓张的御史来罗家做客,两个孩子出来见客。张御史想考考孩子们的学识,随口出了一个对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月,下弦月。”施槃应声答道:“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张御史听后大惊,连声称赞并预言其必成大器!

不久,父亲将施槃送回乡里,进入县学读书。在此期间,施槃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向学,同时虚心求教,广交师友,他的超群文才一时被竞相推重。少年施槃对自己的文章也十分自信,在赴试京师的时候,曾经写下诗句:“莫怪风前多落魄,三春应做探花郎。”果然,不久后的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明代开科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

施槃中状元后进入翰林院为官,每日闭门谢客,用功勤读,以图将来报效朝廷。一日,明英宗亲临翰林院,见到了风度翩翩的施状元,笑着问:“卿家吴中有何名胜?”施槃忙回对道:“有四桥四寺。”英宗又问:“四桥四寺叫什么名字?”状元应声答道:“四寺者,承天、万寿、永定、隆兴;四桥者,凤凰、来苑、吉利、太平。”一连串吉利的名字,听得皇帝龙颜大悦,连声称赞。

施槃少年得志,本该前程似锦,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可惜中状元的第二年就身染重病,不久就病逝京师。消息传来,天下无不为之悲痛叹息。翰林院同僚、朝中公卿纷纷赠送挽联致哀,痛悼英才。当朝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当年秋天,家人护送施公灵柩回归故里,安葬于金塔村施家祖茔中。

施槃膝下无子,以侄儿施凤为嗣子。施凤品德醇厚,富有才学,闻名乡里,其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施家至今仍为东山的大家族。

查一查

什么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

小知识

清初,翰林院里有一帮文人聊天,各自夸耀家乡的土产。广东人说家乡产象牙、犀角,陕西人说家乡产狐裘皮毡,山东人说家乡产山珍海味,湖北人说家乡产优质木材……众人“侈举备陈,以为欢笑”。汪琬(字苕文,号钝奄)则默默不言,于是大家揶揄道:“苏州自号天下名郡,钝奄先生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道苏州的土产呢!”汪琬故意一本正经地说道:“苏州土产极少,只有两样东西。”众人忙问哪两样,汪琬一板一眼地说:“一是梨园子弟。”众人听了拊掌称是,并急忙追问另一样是什么。汪琬故意不说,众人愈是问得急,汪琬愈是慢吞吞地说道:“状元也。”众人听罢,“结舌而散”。这个故事记载在清初吴江人钮琇的笔记里。

走一走

参观东山状元馆、王鏊祠堂、王鏊墓。

写一写

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参观陆巷古村的游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